
温州商人为何有名
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
温州是一个只有1170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
八十年代初借成为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春风,温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发展轻工制造业。一下子,家庭作坊遍布全城,市场经济异常火爆。通过多年地摸索滚爬,
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温州民企逐渐地做大做强,不断地向外扩张了。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等都名扬国内
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比比皆是。
浙江温州商人的特色?
温州商人具有“狼”的精神,不管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多能生存,这与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地理环境:温州属于丘陵地貌,多山地,少耕地,能用于稻作生产的土地基本上多是江流冲积而成或海涂自然淤积而成,如瓯江、飞云江冲积和海涂自然淤积双重作用形成的“温瑞平原”、“瑞平平原”。所谓平原也只是小的很的陆地,不像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所以温州地区多以“垟”字命名的地名,如温州的“落月垟”、“三垟”等,“垟”字在字典的解释为“山间的平原陆地”。这就造成温州山多人多地少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温州人均耕地0.4亩。这种情况下,要不想被活活饿死,就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再说历史渊源:封建社会属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温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温州单纯的依靠农耕,可能养活自己多成问题,更不能说养活家人了,所以手工业就上来了,鞋、绣(历史上温州的鞋、绣就很有名)等手工业作出来的东西要换粮食啊,这时“买销客”(货郎、小商人)就登场了,形成手孔也产品产销一条龙服务,以弥补耕地的不足。民国时期,侨乡文成玉壶、瑞安湖岭、瓯海丽岙等地山民,在家饿的慌没活路,以乞讨的方式出国,由于没有文化、技术、不通语言等,基本上多是在欧美国家从事乞讨谋生,生活的艰苦外人难以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省吃俭用,慢慢的积累财富、积累生存的本领,开设餐馆、工厂等,有了条件以后才逐步的把家人、亲戚邻居等带到国外谋生,整个带动温州人出国热潮。解放后,温州属于对台前线,国家对温州投资少之又少,最大项目就是搞了个“温州化工厂”。所以温州人必须要自己寻找出路,“资本主义尾巴”也就割不尽了。改革开放后,温州海外侨胞,利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优势,纷纷回乡投资建设,为温州的发展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温州人也纷纷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商业活动,带动整个温州地区经济发展。
有人戏言“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州人竞争意识、闯劲;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方”,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州人艰苦奋斗精神、干劲。这就是温州人的“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