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胡惟庸的恩师是谁?
胡惟庸的恩师是谁?
提示:

胡惟庸的恩师是谁?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连诛胡惟庸九族,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师,他的侄子又和胡惟庸的侄女结为儿女亲家,胡惟庸当上宁国知县也是他推荐的,这三层亲密关系别人不想歪都不行。李善长为了避开嫌疑主动要求朱元璋批准自己回家务农。李善长以为这样就能脱身,事实证明他想多了,而真正让他引火上身的原因还得从他自己身上找起。 李善长告老还乡前,经常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不把朝廷纪律放在眼里的做法,总是称病不上朝,一请假就是半个月,朱元璋罚了李善长一些俸禄,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往日的情分包庇李善长做得不对的地方。1385年,李善长已经退休在家5年,他有一个叫丁斌的外甥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丁斌家人知道李善长和朱元璋的关系,就求李善长帮他们为丁斌美言几句,李善长本不应该管这种事的,皇帝最怕官员公私不分,用自己的权力给自己人开小灶,这样不利于社会安定,朱元璋非但没帮李善长还重罚了丁斌。 让李善长没想到的是,丁斌爆出了一件关于他的重大秘密,丁斌在胡惟庸家当过差,知道他们很多不为人知的料,胡惟庸曾找过李善长一起反,还答应李善长事成之后封他做淮西王。尽管李善长没有同流合污,但这件事他也没有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还是从丁斌嘴里知道的。即使胡惟庸案已经过去5年,李善长已经76岁了,朱元璋还是非常生气,将李善长一家70余人全部处死,除了自己的临安公主、外孙和驸马,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企图免于一死,但免死金牌不是什么罪都能免,就比如谋反,李善长彻底傻眼只能认命。

请介绍一下胡惟庸
提示:

请介绍一下胡惟庸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胡惟庸案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奸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提示: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胡惟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结点式的重要人物,胡惟庸之死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史上千余年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蓝大狱”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尽头,对此前的胡惟庸则知之甚少,那么真实的胡惟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朱元璋开国后,在确立左右丞相的过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为了避免遭到淮西贵族的排挤和嫉恨,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美意,并很快以年老为由辞职还乡,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但同时向刘伯温请教谁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职,在问及胡惟庸是否能够担当右丞相一职时,刘伯温向朱元璋直言绝对不可以任用胡惟庸这样的小人,一旦任用必会招致很大的祸患。 但是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强力推荐,从而在洪武六年顺利获得了相位,由于李善长彼时已经辞职还乡,而另一位右丞相汪广洋又很难对胡惟庸形成有效的制衡,所以胡惟庸权倾一时,洪武十年,胡惟庸晋升为左丞相,位极人臣。胡惟庸随即对刘伯温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命人向朱元璋告密说刘伯温有自立为王的倾向,刘伯温吓得不敢再在老家居住,只得寄居京城,后来刘伯温的死据说也是胡惟庸命人从中暗算的。 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斩,历史上许多人都为胡惟庸翻过案,认为胡惟庸死的冤,实际上朱元璋虽然有过错,错在打击扩大面,实行连坐,使得许多无辜的人也受戮,但现在根据许多史料的批露基本上胡惟庸谋反是真的,胡惟庸在得知定远老家宅院的旧井中忽生石笋的“吉瑞”后,加之又有人告诉他祖坟中好几个坟头“夜有火光炽天”,坟头冒烟,老胡以为是天降吉兆,“益喜自负”,忖度自己又要“进步”了,实际上就是谋反做皇帝。 胡惟庸人品不好,死的不冤,只是朱皇帝太狠,后人略表同情而已。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生平简介
提示: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生平简介

  胡惟庸,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胡惟庸生平简介
  胡惟庸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位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任的中书省丞相。曾经一度权倾朝野,不过最后因为被怀疑发动叛乱,爆发出了胡惟庸案,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他在明朝的时候,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当时的那些文武百官全都是敢怒不敢言,还有许多人是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就算是对胡惟庸不满也不敢说什么,反而是要去巴结胡惟庸,以便让自己的官途更加的顺利。

  不过在胡惟庸坐到左丞相这个位置上之前,他也是需要去巴结其他人的。为了和那时的太师李善长搞好关系,他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这就是有点联姻的意思在。能靠这样得到李善长的推荐也就是一件不亏的买卖。

  因为胡惟庸的性格是有事就想要掌握在手中的那样,还容易猜忌其他人、做事也是急躁的。在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些政见上还有选取贤能上的不同 意见 的时候就会不是以很适合的方式处理,因为这样胡惟庸是不被刘基这些人看好的。不过太祖是不介意。还是把胡惟庸升为左丞相。

  朱元璋在元朝灭亡的教训里面看到了一些不利于他长久统治的东西,那就是臣子的权力太大的话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的集中,他怕“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这件事会发生到自己的身上。就换了一个又一个的丞相,但还是不放心,就在最后拿了胡惟庸当靶子,处死了他,结束了丞相制度。
  明朝胡惟庸案
  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但是朱元璋依旧是推动了胡惟庸案的发生。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单纯地一场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场君臣关乎权利的案件。

  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利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与此同时,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贤能宰相,可以说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风追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削减权利的手段了。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死后,胡惟庸的家中发现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想要让朱元璋前往家中进行查看,但是胡惟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朱元璋前往胡惟庸家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觉得情势不对劲,朱元璋便登上城门观看胡惟庸家中,发现了大量的藏兵,朱元璋大怒,在那一天将胡惟庸就地正法。

  关于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不明确的,或许真是胡惟庸一心谋反的阴谋,或许是朱元璋处心积虑削减宰相权利的手段。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我国明朝中国的奇冤案件,在明朝朝廷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意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是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 政治 统治,同时也是强化皇权至上的政治手段。胡惟庸案发生于朱元璋成为皇帝的第十一年,而蓝玉案则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可以说这两起案件都是发生于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并且都是由朱元璋发动的,对于明朝的江山有着极大的巩固统治的作用。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些许的不同。胡惟庸案发生于朱元璋与宰相权利之间的矛盾中,可以说胡惟庸案中的胡惟庸是因为自己的宰相权利的过高而触怒了朱元璋,因此得到了谋图不轨的株连九族的惩罚。

  而蓝玉案则是因为大将军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的地位威胁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因此而遭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的主要的相同点在于历时时间短,但是具有毁灭性的的破坏能力。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有着相近之处,都是在得知罪行之后立即进行了杀害,没有留给胡惟庸或是蓝玉为自己辨白的机会。并且都有相继的余波影响,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牵扯了大量的朝中大臣。但是蓝玉案中伤亡人数不及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明朝初年的奇冤案件,过程基本上是相似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发生基本上铲除了明朝的开国元勋的势力。

猜你喜欢:

1. 明朝的故事有哪些

2. 胡惟庸谗言害刘基的故事

3. 明太祖朱元璋人物生平

4. 明朝大臣杨宪的生平简介

5. 明朝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