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
提示:

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如下: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为中国做出过哪些贡献
提示:

袁隆平为中国做出过哪些贡献

袁隆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脊梁之人。 因为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扩展资料: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袁隆平为什么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都有什么伟绩?
提示:

袁隆平为什么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都有什么伟绩?

因为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为了人民吃上粮食,自己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不育植株,让人们有饭吃,解除饥饿,所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当乡村教师的时候,带着学生去见习。所谓的见习就是到农村的麦田里,庄稼地里和勾勾叉叉的农田边上,看一看农作物的长势怎样。以及各种农业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时候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常常是很多人一起努力探讨很正常。不能否认在当时有很多的科研人员在研究杂交水稻,只能说袁隆平院士运气很好,找到了雄性不育株。发现大于发明,但是成功的上帝也最能眷顾认真投入,有崇高目标无私追求的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必须承认袁隆平带头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如果没有袁隆平院士杂交对水稻研究的贡献,粮食的短缺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所以在今天哪怕对粮食的研究水平超过了袁隆平,也应该永远不能忘记袁隆平院士作出的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 袁老先生为国人有饭吃,终生研究杂交水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项研究成果,是他带着他的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成功获得,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所以国家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和荣誉,称他为“水稻杂交之父,”授之无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成就?

袁隆平在中国家喻户晓,以开发出第一个大幅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品种而闻名。他在中国中部湖南省省会长沙的一家医院去世。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花费了 50 多年时间,帮助中国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用不到世界总耕地的 9% 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袁老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年轻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人们吃不饱。“1949 年以前,我看到人们在路上饿死的令人心碎的场景,”袁回忆说。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从事农业教育和研究工作。 大米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袁征对杂交水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1964年,经过9年的潜心研究和密集试验,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高产品系。杂交水稻随后在全国各地种植,农民在改用袁的杂交品种后收获了惊人的产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工作创造了多项杂交水稻产量的世界纪录。杂交水稻的产量比传统水稻品种高约 20%。目前,其在中国的年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1600万公顷,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每年新增供养8000万人。去年,袁氏团队研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进行了试验,亩产911.7公斤(约13.7吨/公顷)。加上早稻亩产619.06公斤,同一小区一年亩产总产1530.76公斤。产量相当于每公顷 22.96 吨。 “在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产量。所以提高生产力是我研究的永恒主题,”袁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境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本地品种高2吨左右。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2018 年全球有超过 8.2 亿人挨饿。袁曾说,如果在世界1.47亿公顷稻田的一半种植杂交水稻,仅增加的产量就可以养活另外5亿人。 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探索维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方法。2017年9月,袁征团队与湖南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的一株低镉籼稻,在重金属污染地区,水稻平均镉含量降低90%以上。同年,他的团队成功培育出耐盐碱水稻品种,2020年中国东部江苏省最高平均亩产800公斤以上,或每公顷12吨。耐受性水稻品种也在迪拜等地得到推广,并被高度评价为对抗全球粮食不安全的新方法。

袁隆平做了什么贡献?
提示:

袁隆平做了什么贡献?

袁隆平做出的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 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