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学军的父亲是谁
网上查不到其父亲资料。 杨学军,1963年4月出生于山东武城,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领域专家,上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 1983年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校长。 扩展资料: 杨学军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研究,尤其是代表国家战略计算水平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工作。 杨学军在异构融合并行体系结构、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大规模网络互连体系结构、超64位精度浮点计算、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可搬移体系结构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以“天河”一号为代表的六个国家重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杨学军的人物简历:
美国医学教授,国际知名糖尿病、肥胖症治疗专家。美国纽约姐妹医院代谢外科医师。专业从事胃肠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肥胖症的临床工作。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血糖代谢平衡调控、糖尿病的饮食营养支持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具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以及丰富、独到的临床经验。杨学军教授同时也是国际糖尿病、肥胖症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调节全身葡萄糖代谢平衡的机制。主要从事下丘脑葡萄糖感受神经元、NPY/AgRP神经元(营养代谢调节中枢)在糖尿病、肥胖症中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美国《糖尿病杂志》、美国《内分泌学杂志》等顶级学术刊物上。2005年在美国编写了《糖尿病最前沿》的专著。目前已在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的神经内分泌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初步确立了胃转流术治疗糖尿病的神经内分泌和胃肠内分泌调节学说。2003年在国际上胃肠转流术治疗糖尿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推介该项目到中国。到目前为止,杨学军教授已经成功完成胃转流手术1200余例。
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校长
首任校长:陈赓大将 第二任校长:张衍少将 第三任校长: 张良起少将 第四任校长: 陈启智中将 第五任校长:郭桂蓉中将 第六任校长:温熙森中将 第七任校长: 张育林中将 第八任校长:杨学军中将 第九任(现任)校长:邓小刚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历任9位校长中, 首任校长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第四任校长陈启智、第五任校长郭桂蓉、 第六任校长温熙森、 第七任校长张育林以及第八任校长杨学军,这五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第二任校长张衍、 第三任校长张良起和第九任(现任)校长邓小刚,这三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校长
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校长如下: 1、国防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是陈赓。 2、国防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是刘居英。 3、国防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是张衍。 4、国防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是张良起。 5、国防科技大学第五任校长是陈启智。 6、国防科技大学第六任校长是郭桂蓉。 7、国防科技大学第七任校长是温熙森。 8、国防科技大学第八任校长是张育林。 9、国防科技大学第九任校长是杨学军。 10、国防科技大学第十任校长是邓小刚。 11、国防科技大学第十一任校长是黎湘。
新中国的十大上将都有谁?
新中国的十大上将有: 1、杨成武: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张爱萍: 张爱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3、彭绍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4、邓华: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协助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5、许世友: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字汉禹。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6、王震: 王震,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 7、李克农: 李克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8、张宗逊: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9、李达: 李达,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0、萧克: 全国解放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现役最年轻的少将
现役最年轻的少将霍建刚,1970年10月,河南固始人。 2016年6月任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副军长,时年46岁。2017年4月任陆军第77集团军副军长。2019年任陆军第79集团军军长,时年49岁。201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以“二次创新”促进战斗力跃升 霍建刚在上述文章中直言:“重塑并不意味着顽症痼疾就会迎刃而解,编制调整并不意味着战斗力就会自然飞跃”。 他认为,需要努力实现“二次创新”,即在体制编制、力量编成等“硬件”完善的基础上,对思维、制度、战法、技术等“软件”深度创新,消除“隔离带”,打通“梗阻层”,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中部战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于2016年8月刊文《哪一支部队“历经3000余场战斗无一败绩”》,介绍了霍建刚曾带领的这支红军师的光辉历史。 这支红军师包括了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和“秋收起义红二团”,90年前北伐战场获赠“铁军”美誉,历经3000余场战斗无一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