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金庸武侠小说里面,有关清朝的情节大多是负面的?
原因很简单,金庸先生的先祖和清朝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清朝几乎要将金庸的祖先杀光了。这样的情况之下,身为子孙的金庸虽然不能替自己的先祖报仇,但是在自己的小说当中贬低一下这些人还是非常简单的,这也是非常的情有可原的。 金庸的小说当中,以清朝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有不少的,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鹿鼎记》,然后还有《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等等,这些武侠小说的背景都是清朝。在《鹿鼎记》当中,虽然表面是在夸奖康熙帝,说他聪明,说他有才能。可是书中的主角韦小宝却用各种各样的小聪明来戏耍清朝的大臣们,可见其中的讽刺。这就是在说清朝整个政府的无能,就连一个小小的无赖就能够耍得这些人团团转。 这一切的根源都要追溯到清朝的康熙年间,康熙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帝王,让清朝呈现出一种盛世,但是当时因为他却出现了一种迫害天下文人的事件,就是文字狱。 康熙之所以制造出文字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父亲雍正皇位的来历有些不正,他要让天下的文人住口。当时可能就因为一个字就能够让全家老小满门抄斩,可想文字狱的严重。 而金庸先生的先祖查氏就是因为当年在乡试之时一个小小的考题,被康熙的文字狱所迫害。直接让人严查查氏一族,当时一旦因为文字的原因被严查都没什么好下场。果不其然,查氏一族除了几个被流放之外,其余之人全都被杀害。这样的仇恨也是让金庸先生对清朝有很大的意见,这样自然会贬低清朝了。
为什么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关清朝的情节大多都是贬斥和讥讽?
大家都知道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非常受欢迎的,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金庸作品的粉丝。那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关于清朝的情节大多都是贬值和讥讽呢?原来金庸先生的先祖与清廷统治者有血海深仇,清廷几乎杀光了金庸先生的先祖。所以,金庸先生的作品对清廷的各种讥讽贬斥也就很正常了。 首先,如果我们将金庸的作品按照时代背景来划分一下的话,肯定是以清朝为背景的作品居多。就比如《书剑恩仇录》、《鹿鼎记》、《雪山飞狐》等,都是以清朝为背景。是集黑色幽默与暗讽于一身的高逼格的文学作品。这本书表面上是赞颂康熙皇帝的聪明,其实以为小宝的小聪明来暗暗讽刺王公大臣们的无能。总之,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对清廷的讽刺到处都是。而且我们要知道,金庸先生的祖上,在大清和康熙两个朝代,经历了大起再到大落的人间悲剧。 当时清朝的文字狱非常严重,一个小小的字眼可能都会被定罪然后抄斩。金庸先生的先祖海宁查氏,就因为仅仅因为乡试出的一个简单的考题,就被雍正定罪,然后就下令要严查严办查氏一族。于是查氏一族,基本上全部都被斩首处死,只留下少数几个被流放,但是最后流放归来也因病而亡。 所以说,金庸先生的祖上与清廷的仇恨还是很大的,这就怪不得的金庸先生对清朝这么大的意见了。
请问韩裔美国人金墉为什么能当世行行长呢?
首先,世行行长自世行成立以来就是美国人担任,所以这次金墉是美国籍的,能选上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金墉是韩裔,韩国是美国的小弟,所以有渊源,而且韩国还是亚洲国家,对新兴市场有亲和力,也是一种西方世界国家姿态的“放低”。
再次,金墉专业根本不对口,也缺乏相关经验,但奥巴马明确公开表示:没有比金墉更合适当世行行长的人了,这代表什么!代表金墉必须是世行行长;也代表美国能让金墉上行长,本身就是一种暗示:美国依旧对世界经济等领域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其他国家不成其为美国控制世界的障碍!
最后,金墉具有世卫组织的经验,也能加分。
金庸的全部作品是什么?
金庸的全部作品: 1、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2、碧血剑(1956年) 3、射雕英雄传(1957年)——成名作;“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4、神雕侠侣(1959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5、雪山飞狐(1959年) 6、飞狐外传(1960年) 7、倚天屠龙记(1961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 8、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9、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10、天龙八部(1963年) 11、连城诀(1963年) 12、侠客行(1965年) 13、笑傲江湖(1967年) 14、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 15、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金庸小说评价 金庸小说里的江湖世界其实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他对于正和邪、英雄和罪人,显然有自己的答案。在《射雕英雄传》将要收尾时,主人公郭靖说:“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这一富有深度的思想,通过武侠小说这种远离现实的形态呈现出来。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