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御医有哪些?
留存今世的清朝中央机构历史档案中,有一部分为皇室问疾治病的脉案和用药处方,这些医疗档案文献的最初形成者,就是当年清朝的宫廷医疗机构——太医院。 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的太医院,历经清宫十朝,一直主掌宫廷医疗之事。初设时,置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以掌院事。 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特简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领院务。院判以下属官数额,历代多经添裁,至光绪年间为: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 职官品秩原定为: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御医正七品,吏目八、九品各十三人。至宣统元年(1909年),经时任院使的张仲元疏请,晋院使以次各官品秩为:院使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御医正六品,吏目八品改为七品,九品改为八品。 职官中除管理大臣为满族官员外,其余均为汉员。为使医官素质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太医院规定,倘有员缺时,除院使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由右院判转补,右院判由御医升补外,其余御医、吏目、医士出缺,均要经考试择学业医术精良者按级递升。对初进院的医生,须是通晓医理并身无过犯者,并要自取同乡京官印结后,赴太医院具呈报明验看;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院官面试,认为确属医学可造就者,方才准其在院学习候试。待医生缺出,再经考试顶补。太医院设有教习厅,选品学兼优的御医、吏目任教习,将初进院医生和医官子弟均送入学习。 到同治六年(1867年)又设医学馆,于每年春秋二季对医士、医生、学习生进行考试,并根据成绩列出等级,准备按名升补。每隔六年,还要会同礼部举办大考。吏目以下人员均须参加。由院官考核每人的文理、医学等科目,分别去留,列出等级,并咨行吏礼二部注册备案。 若医官因重病不能效力时,经院官验实可奏准告退,病愈仍补原缺。如发现推诿托故不归而在外行医者,严加议处。 太医院内的医疗部门,最初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正骨、痘疹共十一科。后咽喉并入口齿,痘疹并入小方脉,成为九科。至光绪年间,伤寒、妇人并入大方脉,疮疡改为外科,针灸、正骨停办,成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五大科。院内各医官平时习业,皆须专精一科。
清代知名御医有哪些
1、陈莲舫,名秉钧,清末名医。生于1840年,卒于1914年,享年74岁。陈家世代业医,至陈莲舫已第十九代。陈氏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光绪中叶悬壶于清浦珠溪镇。因医术高超,四方求治者甚众。光绪年间,曾五次奉诏入京为皇帝和太后诊病,疗效颇佳,被封为御医。
2、韩一斋,名善长,晚号梦新。生于1874年,卒于1953年。韩氏少年考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并拜太医院院判李子余为师,学成后,供职于太医院,任恩粮。辛亥革命后,于府右街石板房胡同寓所悬壶济世,每日患者盈门,门庭若市,在京行医50余年颇负盛名。
3、任锡庚,清代医家,字修如,北京人。生于1812年,卒于1893年。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卷,均有刊本行世。20岁入清内务府太医院,为光绪、宣统两朝御医。
清代知名御医有哪些
陈莲舫、赵绍琴、任锡庚(最后一位太医院掌印)、另外还有非常著名的徐大椿(这个似是非是,深得乾隆赏识,却最终没有成为御医和其他官员)、吴鞠通(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编订工作,是官,但不知是否任职太医院)。
清代名医有很多,比如叶天士、喻昌、张璐等,但大都不是御医。要知道,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一个问题是汉人不愿去做官,还有个就是汉人就是愿意了,也做不到伴君的贴心位置。
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个医学世家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1、刘完素 刘完素认为火热病机非常广泛,故而对于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刘氏也从火热阐发,这样就形成了其以火热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其中,刘氏强调了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学说。 刘氏认为风气与火热的关系十分密切,风有助火势之力,若已有火热之证,再兼有风气,则又可使火热病症表现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病理上的风,又往往因火热过甚而成。而且,风与火热之气,在病变过程中,又往往容易相兼为病,这样风与火热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 对湿与火热而言,刘氏认为人体感受热邪之后,由于火热怫郁于人体之中,造成气机不得宣行,则津液不布,水湿不运,停于人体成为水湿之邪。此外,若湿气闭郁,阳气不得宣通,亦可以内生火热。湿与热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 2、张从正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 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 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李东垣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 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4、朱震亨 朱氏言火,从哲学以阐发医理,其应用于人,则人身之动,均为火之所为,并非仅指温热而言。朱丹溪的这番议论,强调了正常人体亦有火的存在,而这存在于人体之火是通过生命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故其归纳为“凡动属皆火”,实则朱氏所言之火在人体是指阳气而已。 但存在于人身之火,朱氏又分为君火与相火。所谓君火,朱氏认为是属于五形中之火,其是有形之体与无形之气的相互化生而成,在人体则归于有形之体中,故心脏在五行属火,称其阳气为君火。而相火是由虚无而生,这里的虚无是指来源于先天之无。 以人体来说,则是产生人体形气之本源,其在人体之中的存在是藏而不外露,只能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表现出来,其不同于隶属五行的心火,故称之为相火。 朱氏的相火含义,是说明相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机能活动。也正因为如此,故人身相火就十分重要,既不宜衰,又不宜妄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完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震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元四大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从正
金元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名医?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四大家简介 刘完素 刘氏认为“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张氏私淑刘河间,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张氏师古而不泥古,提出“勿滞仲景纸上语”的观点,非常具有革新思想。 李杲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其著作多由其徒罗谦甫整理。 朱震亨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