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诺贝尔化学奖经常颁给生物学或者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这与化学的强大交叉性有关。 但是,我们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生物学成就也好,物理学成就也好不颁发生理医学奖或者物理学奖。而是化学奖,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诺奖工作的贡献和意义。 拿2015年的诺贝尔奖为例。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不过分的说完全是一个化学过程,但是颁发的是生理医学奖。为什么呢?因为青蒿素的发现使用过程医学意义要远大于化学意义。 因此,青蒿素授予的是生理医学奖而不是化学奖。而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DNA分子修复,这是一个分子生物学的问题,没错,生物学问题偏向分子层次,因此在分子层次上去解释问题颁发化学奖并不为过。 DNA损伤修复确实也和生理过程有关,与很多疾病机制有关,但是这项工作并没有完全揭示它和某种具体疾病比如癌症有什么样的关系,怎么导致癌症,如何治疗等等。相对更偏向于化学领域的分析。 化学的进步依赖于人们对分子层次,微观结构的了解,依赖于先进仪器设备的研制。而这些与物理密切相关。2014年诺奖得主是关于荧光显微技术,这项技术是物理光学电磁学的工作,应用于生物大分子。 但是对于生物,因为没有生物学奖,生理医学奖实在是擦边,物理的话也是贡献相比不如化学领域,毕竟看到纳米尺度的生物化学意义重大,但是这个授予物理学奖其实也能说得过去。 一般而言,但不绝对。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难以区分时。分子水平的工作授予化学奖的居多,原子水平或者固体宏观授予物理学奖居多。具体到疾病诊断,治疗,机制以生理医学奖居多。
是谁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度中国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屠呦呦。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