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
孙阳的儿子
草木皆兵,退避三舍,杯弓蛇影,生花妙笔,近水楼台,囊萤照读的主人公是谁百度知道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毛泽东)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近水楼台(苏麟)
按图索骥的故事和道理是什么?
按图索骥的故事和道理是: 1、按图索骥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孙阳的人相马相得非常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来找他帮助相马,孙阳为了不让自己相马的本领失传,就写了一本《相马经》想要传授给自己的儿子。 孙阳的儿子将《相马经》背的很熟悉,以为自己有了父亲一样相马的本领,于是就去尝试着相马,因为《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迭起来的块”的话语。 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啊。” 2、按图索骥的道理: 按图索骥的故事告诉人们应该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同时做事也不要拘泥于教条。如果人们在寻找与探索未知时如果过分拘泥于“细节”“线索”“已知”,思维难以超越和突破,就会陷入线性逻辑和教条主义模式。 按图索骥的深层含义: 按图索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说明人们寻找事物、探索未知应该遵循一定的线索,由已知去探求未知;事物发展也是在因果链条之上变化的,可按照“因”去发现和洞见“果”,这是人们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其二是比喻做事拘泥于教条。这从另一个面说明人们在寻找与探索未知时如果过分拘泥于“细节”“线索”“已知”,思维难以超越和突破,就会陷入线性逻辑和教条主义模式,这也是人们易犯的错误。 如元朝袁桷《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这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事物的存在具有复杂性、立体性和动态性。 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要懂得知识的变通,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生搬硬套、拘泥成法办事,应放宽视野并在立体和动态中寻找和探索事物,避免僵化和教条主义。
《按图索骥》的故事和道理是什么?
故事: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孙阳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孙阳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 《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迭起来的块”的话语。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 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啊!” 道理: “按图索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说明人们寻找事物、探索未知应该遵循一定的线索,由已知去探求未知;事物发展也是在因果链条之上变化的,可按照“因”去发现和洞见“果”,这是人们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其二是比喻做事拘泥于教条。这从另一个面说明人们在寻找与探索未知时如果过分拘泥于“细节”“线索”“已知”,思维难以超越和突破,就会陷入线性逻辑和教条主义模式,这也是人们易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