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高甲戏的发源地
高甲戏的发源地
提示:

高甲戏的发源地

高甲戏发源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发源地
提示:

高甲戏发源地

高甲戏发源地为福建泉州。 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中央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中央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源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乡村盛行的一种打扮梁山英雄、扮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表演风格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宋江戏以武打为主,其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即由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执各种武器,分别与雄狮搏斗)。 现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数“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保留着“刣狮”的传统表演,也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称为“嘉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