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外交礼仪常识
外交礼仪常识
提示:

外交礼仪常识

  在外交礼仪上,我们要做到大国风范,充分展示咱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外交礼仪常识”,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外交礼仪常识   1、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2、不卑不亢。   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3、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4、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5、信守约定。   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6、热情有度。   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7、不必过谦。   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8、不宜先为。   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9、尊重隐私。   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10、女士优先。   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11、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12、以右为尊。   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外交礼仪的注意事项   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迎接,是给客人良好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工作。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为下一步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迎接客人要有周密的布署,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对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若因某种原因,相应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应向客人作出礼貌的解释。   (二)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人,应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决不能迟到让客人久等。客人看到有人来迎接,内心必定感到非常高兴,若迎接来迟,必定会给客人心里留下阴影,事后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消除这种失职和不守信誉的印象。   (三)接到客人后,应首先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等等。然后向对方作自我介绍,如果有名片,可送予对方。注意送名片的礼仪:   1、当你与长者、尊者交换名片时,双手递上,身体可微微前倾,说一句“请多关照”。你想得到对方名片时,可以用请求的口吻说:“如果您方便的话,能否留张名片给我?”   2、作为接名片的人,双手接过名片后,应仔细地看一遍,千万不要看也不看就放入口袋,也不要顺手往桌上扔。   (四)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匆忙忙准备交通工具,那样会因让客人久等而误事。   (五)主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住宿,帮客人办理好一切手续并将客人领进房间,同时向客人介绍住处的服务、设施,将活动的计划、日程安排交给客人,并把准备好的地图或旅游图、名胜古迹等介绍材料送给客人。   (六)将客人送到住地后,主人不要立即离去,应陪客人稍作停留,热情交谈,谈话内容要让客人感到满意,比如客人参与活动的背景材料、当地风土人情、有特点的自然景观、特产、物价等。考虑到客人一路旅途劳累,主人不宜久留,让客人早些休息。分手时将下次联系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告诉客人。

外交礼仪
提示:

外交礼仪

  外交礼仪——国际礼仪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是个有趣命题,在外交礼仪和国际礼仪中得到有力证明。

  国与国交往,为了郑重起见,必须讲究礼仪。接待外国客人,不能完全使用本国、本民族的礼仪,必须使用外交礼仪,也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接轨的国际礼仪。没有通用的国际礼仪,世界各国无法交往。但是,只靠国际礼仪,而没有本国的外交礼仪,也是不行的。现在各国的外交礼仪,在内容、程序上大体一致,即对来访的外国客人都能行得通,也就是说与所谓国际礼仪接轨。而每个国家的外交礼仪,彼此之间又不完全一样,都会加入本国的民族礼仪传统因素,使其具有本国的特点。

  西方欧美国家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当今国际礼仪受到欧美国家较大影响。当今国际礼仪的很多形式、程序,直接来自欧美国家,如欢迎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来自英国、美国;西服上的领带据说来自法国;亲吻礼大约来自意大利,等等。

  国际礼仪中不仅吸纳了西方欧美国家礼仪,同时也有其他国家、民族的贡献。如贵宾到南亚诸国访问,主人会向客人献花环,并将其套到客人的脖子上,花香扑鼻、热烈隆重;访问俄罗斯和其他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主人会让盛装美丽的少女向客人献上新烤制的面包,外加一小碟咸盐,请客人撕一小块面包蘸点盐吃下;访问阿拉伯国家,主人会向客人献上马奶、椰枣。

  由各国优秀的民族礼仪形式汇合而成的国际礼仪,也会影响各国的民族礼仪,也会被各国学习、仿效。因此可以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国际的;反之亦然。优秀的礼仪文化,都会不胫而走,造福于人类。

  接轨、选择、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礼仪就与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接了轨,因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不少西方欧美国家的礼仪形式。但是这种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决不是照搬照套,决不是一股脑儿拿来为我所用。我们把国际礼仪中的一些成规、惯例,经过选择、消化,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国礼仪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国际礼仪,即使在国外很时髦、很流行,却并未被我们接受。

  如在西方和很多国家流行了多年的亲吻礼、吻手礼、曲膝礼等,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很少能看到。又如,欧美人士举行宴会,其座位排列,习惯于女主人陪同男客人,男主人陪同女客人,其他出席宴会的主方人员,也大体是女陪男、男陪女,而在我国却不是这样。为了谈话方便,宴请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有夫妇一起参加的活动,我们基本上采取男陪男、女陪女方式。

  中国外交礼宾,不仅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而且又注意保持本国特色,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礼仪传统,并不断充实到自己的外交礼仪实践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系列奥运会之“最”在我国产生了。大型焰火“大脚印”造型、汉字书写以及方块字团体操等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对外礼仪活动的内涵,也是中国对国际礼仪的一次重要贡献。

  中国的礼仪文化早已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中餐馆,不断地把中餐礼仪文化传给各国人民。中餐中独有的“杂碎”,历史悠久,味道很好,已被收入《牛津大辞典》。另外,像中餐词语“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也已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词语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可。瑞士日内瓦湖畔小镇格里昂,有一座收费昂贵的贵族礼仪学校,为世界各国贵族年轻女子传授礼仪知识,其中在其餐桌礼仪中,专门讲喝中国盖碗茶的礼仪。

  中国的服饰礼仪也在影响着世界,外国女士穿中国旗袍已是司空见惯,外国裁缝参照旗袍剪裁女士服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长,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也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迈进。

涉外礼仪的原则有哪些
提示:

涉外礼仪的原则有哪些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即,中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 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 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扩展资料: 礼仪的分类 按应用范围一般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类。 1、政务礼仪:是指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在内部沟通交流及对外服务,与社会接触时的礼仪标准及原则。政务礼仪是提高服务质量及好评度的重要方法。 2、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3、服务礼仪:服务礼仪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适用于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商界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等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士。 4、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5、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指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k_adMRK9in2-ZHHtdOEMg ?pwd=k3rd 提取码: k3rd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
提示: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有:不卑不亢、入乡随俗、尊重隐私、女士优先。 涉外礼仪,主要是指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应酬时,所须遵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涉外礼仪包括中国人走出国门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和外国人来到中国,我们与他们交往的礼仪。这两种礼仪都应该遵循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则。 1、不卑不亢 既不在外国人面前卑躬屈膝,崇洋媚外;也不可以妄自尊大,盛气凌人; 既善于与外国人友好相处,又敢于对伤害中国人人格的无礼行为进行抗争。 2、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指作为“客人”进入异国他乡,要根据当地的礼仪习俗,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以体现对“主人”的友好与尊重,达到和谐交往的目的。 3、尊重隐私 隐私是指个人不愿意被别人了解的某些私人情况。 4、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注重绅士风度,他们崇尚“女士优先”的传统。而东方国家则没有这种传统,但随着礼仪的国际化,相互学习和借鉴,尊重女士将不断被东方国家逐渐接受。 主要的打招呼礼仪: 1、点头礼 点头礼适用于路遇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与人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 2、举手礼 中古时期的欧洲,当骑士在路上交会时,会以右手掀起头盔,让对方看清楚自己,以表示尊敬,而这个动作进而演变为后来的举手礼。 3、吻手礼 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英法两国喜欢“吻手礼”,不过在英国和法国行这种礼的人也仅限于上层人士。这种礼节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在各种正规的社交场合或室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