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四大传说
如下: 1、牛郎织女 传说,织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织女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 但是人神恋爱是违反天条的,玉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一对儿女分别放入筐内,去追织女了。 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银河。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2、白蛇传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3、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 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 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 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 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 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 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4、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民间四大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2、《孟姜女》 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一些片断记载。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女原型杞梁妻,一个是范喜良的原型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4、《白蛇传》 《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中国四大名著 1、《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 2、《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弟子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3、《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4、《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究竟的文言文
1. 文言文究竟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2. 形容要坚持到底的古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谚语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 究竟的意思是什么 究竟 (1).穷尽。《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汉 马融 《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魏书·儒林传·刘献之》:“ 献之 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 (2).结束;完毕。《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南朝 陈 徐陵 《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3).结局;结果。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 柳翠 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 黄宗羲 《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 毕公 权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孔子 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桧 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6).推求;追究。《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个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 山阳县 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 淮安城 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清 黄宗羲 《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 老孙头 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 萧队长 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4. 什么是古文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②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5. 文言文中的“之”有多少种翻译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6. 什么是古文 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对古文的了解可参见: 古典文学网:
文言文究竟
1. 文言文究竟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2. 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意义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扩展资料: 如何学习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 3. 究竟这个词,古文中应该怎么说 古文没有具体的词去表达这个究竟。 1,一般都是今人根据语义而添加的。 2,比如:他究竟想干什么? 古人的说法:其意欲何为?(今人为了强调而结合语境添加究竟二字) 3,又比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古人的说法是:然其何如? 4,再比如:这件事究竟是谁做的? 古人的说法:然其何人为也? 究竟解释: 1、结果;原委 不管什么事,他总爱问个究竟。 究竟怎么了? 2、到底 他究竟想要去什么地方? 意思:为什么 到底 原委 古文中的究竟: 1、穷尽。 ①《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②汉 马融《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③《魏书·儒林传·刘献之》:“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 2、结束;完毕。 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②南朝 陈 徐陵《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1] 3.结局;结果。 ①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柳翠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②清 黄宗羲《;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毕公权撰成之。” ④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孔子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 ①《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②唐 王维《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③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①宋 苏轼《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 ②《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桧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③清 李渔《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④曹禺《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⑤郭沫若《今昔集·再谈中苏文化之交流》:“他们的作品固然有永不可磨灭的价值,值得我们宝贵,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究竟不同。” ⑥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6.推求;追究。 ①《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个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 ②《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山阳县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淮安城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①明 陶宗仪《辍耕录·狷洁》:“﹝郑所南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②清 黄宗羲 《;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老孙头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萧队长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4.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 .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⑶往,到。 去。 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⑷这,此。 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 学古文到底有什么用 1.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知识,试问翻译成白话文就不能了解吗!2.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感情,译成白话文不能了解吗!3.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请问白话文不行吗!4.学习文言文用来继承祖宗的遗产,如果一个中国人连祖宗留的东西都不会,不觉得丢脸吗?仅仅是碍于脸面,这个理由恐怕有点……5.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作者名家的为人处事,个人品行,译成白话文,我看也没问题!6.学习文言文可以原汁原味的体会古人…… 我们学它就是为了个原汁原味!7.读史可以明智,牛顿,罗素,爱因斯坦也明智……8.学习文言文显得有素养,可以在别人面前显摆,就为这个????。 6. 文言文到底要怎么才能彻底了解呢 [思路分析]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背诵理解记忆 [解题过程] 要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理解了的东西识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这是因为它与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与人的过去的经验发生了内容丰富的联想。如果一种事物或材料成为人的智慧活动的对象,那么他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深刻 地理解,并与他的经验相联系,就能较好的实际,较巩固的保留在记忆中为了 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应该相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的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 提纲的编写包括三个方面:1、把材料分成各个组 成部分;2、相处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分出容易联想起该部分材料的全部内容的某一支承点连成一个统一的联想环节;3、把个别的思想、句子连成各个以一部分可以缩减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会减少所识记的材料的范围。由于材料经 过自己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制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分成段落的 有条理的形式,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只要理清郑国、晋国国、秦国的微妙关系,精确地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晋秦围郑——郑伯说烛武——烛武说秦伯——晋军退兵),以及郑伯、秦君、晋文公三人的利害关系就能使在背诵时条理明晰。此时,如果再借助事件发展图和 利害关系图辅助背诵,则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就越多。 以前人们都以为背诵古文较好的方法是先 段落背诵,后整合全部内容,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部分识记法。经过大量试验证明,整篇阅读直至成诵的整体识记法优于部分识记法;而整体— 部分—整体的综合识记法 又优于整体识记法。也就是说综合识记法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正式开始背诵之前,对整体材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在背诵时,先局部完成背诵,后整合成篇。几乎在所有较长文章的背诵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在一篇文章的背诵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如《逍遥游》中生冷字词特别多,对学生熟悉课文语句会造成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背诵上就可以采用多重 *** 记忆法和综合记忆法相结合的方式。熟悉课文时,做到眼观形、口念音、心思义、手写笔划。对背诵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 进行分块处理,将它分成四个部分:鲲鹏之形——乘风而飞——厚风负翼——蜩鸠之识。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别强化背诵(其中也可同时运用“二首”完形法),最后整合成篇。 同时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虚词实词的用法最好做成专题,经常看,经常复习,这对扎实掌握文言文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最后希望你坚持,努力!你会成功的! 7. “文言文”到底是什么 “文言文”三字中,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政论、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现当代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