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平简介
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平简介
提示:

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平简介

1、亚历山大生平简介。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前356年-前323年),世称亚历山大大帝,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是古希腊著名王室阿吉德王朝成员。 亚历山大出生于前356年的佩拉,在二十岁时从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继承马其顿王位,几乎他的统治期间都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大型军事征服活动。 直到他三十岁时他已经建立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范围从希腊、小亚细亚、埃及、波斯、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他在战场上从未被击败,且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在13岁时,他的父亲为他找来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任其导师,在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之后,亚历山大继承父亲的王位以及一个强大的王国与经验老道的军队。 他被科林斯同盟任命为希腊远征军司令,并利用此职位进行腓力二世筹备的泛希腊联军对波斯征服计划。前334年,他向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发起进攻,开始长达十年的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在一连串的决定性战役击败波斯,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并推翻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征服整个波斯帝国,使得他帝国疆土从亚得里亚海直至印度边界。 为了寻找并抵达“世界的尽头和大外海”,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终应军队要求不得不撤军。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在他预计的帝国首都巴比伦,没能来得及实现他入侵阿拉伯的计划。在他死后,由于无合适继承人,他的将领们互相不服且开始争夺他遗留下的帝国,最终引发继业者战争,亚历山大帝国也就迅速瓦解。 2、布西发拉斯 布西发拉斯(古希腊语:Βουκέφαλος,约前355年—前326年),它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爱马,名字βούς 即“公牛”的意思,κεφαλή 即“头”,合起来就是“牛头”。 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座骑,布西发拉斯和它的主人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它的传说让古代直至今日的艺术家开启许多想像空间,许多描绘亚历山大的英勇场景同时,布西发拉斯同样被一起绘出。 亚历山大相当喜爱他的这匹战马,在某次东征的路上,亚历山大不小心把它给遗失了,烦忧的亚历山大就在当地发出公告,若当地人不帮他把布西发拉斯找出来,他就要把全区域的人都杀光。公告发出不久,立刻有人把布西发拉斯给带回来。 布西发拉斯除了曾被亚历山大骑过外,就没有给其他人骑过了,因为它也不让其他人骑。尽管布西发拉斯陪着亚历山大出生入死好几次,但似乎亚历山大并不是只有这匹战马,据普鲁塔克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战马被敌人杀死,但这匹并不是布西发拉斯。 阿利安根据欧奈西克瑞塔斯(Onesicritus)的来源,记录布西发拉斯是因年老积劳而死,当时它已近30岁了,这年龄在今日马匹中也算相当不错的。 亚历山大在布西发拉斯死去的地方建造一座以它名字命名的城市布西发拉(Bucephala),来纪念他的爱马。布西发拉坐落于希达斯皮斯河岸(今杰赫勒姆河)的杰赫勒姆附近。 扩展资料: 前323年6月10或11日,亚历山大逝世于巴比伦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之内,年仅32岁。关于他死前前几日的活动,史书上有些些许不同。 普鲁塔克记载约在去世14天前他与舰队司令尼阿卡斯和一同饮酒狂欢,接者整个晚上至第二天整天又与迈迪亚斯喝个痛快,接着亚历山大发了热病,病情最后相当恶化,在这段期间内马其顿士兵们很担心且焦虑他的健康状况,还传出亚历山大已死的谣言。 在士兵鼓噪后,在亚历山大去逝前几日他们被允许可以探望国王。当士兵们排成一排鱼贯从亚历山大病榻走过,此时亚历山大已经病到无法言语,只能点头示意,向士兵们表达欢迎。 阿里安记载的类同普鲁塔克,他们都引用《王宫日志》的记载。另外,狄奥多罗斯则是记载另一种不同版本。 说亚历山大在纪念海克力斯的祭典中用大杯子喝了太多未稀释的酒,突然产生剧痛而发出惨叫,在11日承受痛苦而渐渐衰弱,他并没有发展成热病,最后因痛楚过世。然而,普鲁塔克特别否认这个的情节是杜撰,非真实。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体安放于黄金人形石棺内,填满着香料和一些反腐药品,石棺再置入一金棺材中,上面用代表皇家的紫袍包覆着。 根据埃里亚努斯记载,当时亚历山大的预言家亚里斯坦德(Aristander)预言亚历山大安葬之地将会“人民愉快且永不被征服”,使得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对于安葬之处更加吵得不可开交,更有可能继业者们争夺遗体是为了这是合法性的象征,毕竟安葬前一任国王是一种皇家特权。 当亚历山大的灵车车队前往马其顿的路上,埃及的托勒密设计骗取了灵车和遗体,并暂时改放于孟菲斯。 他的继承人托勒密二世把亚历山大的石棺运到亚历山大,并安葬于这座以他命名的城市之中。在托勒密九世之时因为财政困难,把石棺改用玻璃材质,原来的黄金石棺被拿去发行钱币去了。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包括他扩土导致的文化融合,如希腊式佛教。他建起至少二十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在东方安置许多希腊殖民地,导致希腊文明一直向东传播,形成希腊化时代的到来,直到15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帝国、以及1920年代的小亚细亚中部卡帕多细亚希腊人和东部的本都希腊人仍可以发现希腊化遗留痕迹。 他以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为偶像范本,最终自己也成为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他也以融合希腊文化和非希腊文化而著名。 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使后世的军事将领设法与他看齐,且全世界的军校都曾教导他使用过的战术。他经常被列入世界上至古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他的导师亚里斯多德并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大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西发拉斯

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
提示:

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

亚历山大大帝(Kyng Alisaunder)(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他足智多谋,雄才伟略,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伐,领军驰骋欧亚非三大陆。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上游,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亚的药杀 水(今锡尔河)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使古希腊的文明发扬远播,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当机立断,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的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随后,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而且,波斯帝国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更何况远东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诸多国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图。尽管力量悬殊,但亚历山大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他深知,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已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三世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气势正盛,锐不可当。亚历山大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突破敌防线,首战告捷,彻底摧毁了波斯人的士气和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 甚至把亚历山大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大流士三世经过精心准备,拥有骑兵4万、步兵100万、刀轮战车200辆和来自印度的战象15头,与亚历山大军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谋,再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这位波斯皇帝。特别有趣的是,当仅有不到5万军队的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安卧休息、养精蓄锐之时,手握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却因害怕夜袭令士兵彻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装,胆战心惊的整整站了一夜,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熟练的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苏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的大夏,被大夏的总督比索斯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波利斯,厚葬于波斯皇陵墓。至此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陆军回到波斯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1]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亚历山大去世前深明人生的虚空,自己奋战十余年,战无不胜,但却胜不了死亡,并命部下在其死后将自己的棺材两侧留上孔将其两只手伸出,以示后人,他虽一生奋战终仍两手空空离去。
  亚历山大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东侵过程中,沿途建了许多新城,有好几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今天已经发展为埃及最大的海港。亚历山大建都巴比伦,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规划。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发烧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瓦解。 帝国被他的四位将领瓜分,其中多利买将军在南面统治了埃及,巴勒斯坦,西流基将军在东面统治了叙利亚,地中海一带。卡幸达将军在西统治了马其顿和希腊一带,吕西马吉将军在北统治了小亚细亚,土耳其一带。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就如此败落。
  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有1万对之多。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新娘新郎许多礼物,以示鼓励。他下令让3万名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的兵法。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前323—前3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大帝传记
提示:

亚历山大大帝传记

这本书源自普鲁塔克(Plutarch)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与富勒(J.F.C.Fuller)的《亚历山大新传》。   普鲁塔克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约当中国东汉班固的时代。他是西方史家中秉持“春秋笔法”的代表人物。他给历史人物作传,目的不在考订史料,而在宣传自己的伦理思想,誉世劝善,“采善贬恶”。   他晚年撰成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被视为研究希腊、罗马历史“必不可少”的典籍,传记文学的“先驱”、写实小说的“嚆矢”……英美与西欧的学校把它列为“世界名著第一年必读书”。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形象鲜明,引人入胜。他曾影响到德国的歌德、法国的蒙田、英国的莎士比亚与培根……他的笔体与文体风格“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历久不衰的魅力”。   他首先是一位伦理学家与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传记作家。他以他的历史传记,而名垂千古。   威尔·杜兰用“一个征服者的灵魂”、“荣耀”、“神明”等词形容他。他虽然没有恺撒的稳重成熟,没有奥古斯都的聪敏智慧,但他却有孤军与半个世界对抗的勇气和不可思议的爆发力……   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你要想知道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能成什么大事,读读他的传记;你要想知道一个人的潜能有多大,读读他的传记;你要想知道人生与生命的“极致”与“极点”何在,读读他的传记……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一生。内容包括亚历山大的诞生、亚历山大的睿智、亚历山大即位、伊苏斯会战、围攻蒂尔等。

历史,亚历山大大帝
提示:

历史,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时期,中国还处于战国时代,尚没有统一。如果从新疆进入,必须经过大沙漠或者大的山岭,这些都不便于大部队通行,而他们遇到的第一个中原政权应该是强大的秦国,当时秦国君主为秦惠文公,以张仪为相。当时的秦国已经相当强大,兵力武备等均为战国各国之首。所以可以比较下马其顿和秦国的优劣:

军队规模:秦本土作战,远强于马其顿,兵力十倍于马其顿不是问题。
军队士气:秦军当时几乎战无不胜,士气极高,马其顿人远离故土,人心思归,士气应该无法与秦军相比。
军队武备:冶金方面秦军不如马其顿,装甲也不如马其顿,但兵器品种比马其顿丰富,且弓箭优于马其顿。
军队成员:秦军主要是农民,马其顿是职业兵,秦军不如马其顿。
部队组织:秦军往往是兵种混合编成,马其顿的兵种混合仅在高层才有。所以秦军的战术选择和多兵种协同更容易。
常用战术:马其顿主要战术是长枪步兵方阵和骑兵三角阵,强调大团队协同,但步兵结阵后运动速度慢,且不适合近战(罗马就是以近战短剑步兵征服希腊和马其顿的)。秦军士兵多是农民,战术训练上未必有这么好的素养,不如马其顿。但由于战术选择很多,所以利用对方运动战和近战方面的弱点,还是有希望取胜的。
后勤:马其顿因为道路阻隔很难保证后勤,而秦军本土作战,后勤保证充分。
将领:秦和马其顿都有不少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

综上所述,只要秦国将领摸清马其顿战术优劣,采用合适的战法,相信秦军完全有能力歼灭入侵的马其顿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