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历程主要内容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这本书我读过,确实很浅显易懂,而且是种美的享受.
美的历程
李泽厚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的领军人物,我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听说的。吴老师推崇有加,称其是他们大学时代“美学热”的现象级人物,几乎每个大学宿舍都有一本《美的历程》。有幸一读,纵论远古到明清美的萌芽、发展、变迁,无哲学之晦涩,文笔轻柔优美,更有思想熠熠生辉,兼后附同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建筑、壁画、书法、绘画等美的作品与书中文字交相辉映,正应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李泽厚(1930.6.13 -2021.11.2),中国湖南 宁乡 人, 哲学家 ,生前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 科罗拉多学院 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 图宾根大学 、美国 密歇根大学 、 威斯康星大学 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 中国近代思想史 和哲学、美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发展4个问题的顺序: 经济发展 , 个人自由 , 社会正义 , 政治民主 。
原始社会从神话中走出来,带着初见万物的纯真和朴素,图腾是懵懂的意象(我想到贺兰山的岩画),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巫术仪式)。继美意识的觉醒,动物化的图案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都是美的初步体现。然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资源掠夺拉开帷幕,平凡的生活被打破,战争成为常态,青铜器代替陶器成为新的表现形式,动物化的图案被吃人的饕餮代替,展现出另一种力量之美和权力的狰狞形态。
先秦作为理性主义的代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儒道的千年大战自此拉开帷幕。儒家强调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文字作为美的记录和实体表现形式。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为春秋战国抒情、说理,然后是“赋、比、兴”的兴盛,再到唐诗的工整对仗,宋词的意境,元曲的吟唱,明清小说的叙事,文字的繁衍生长总与时代的命运相关,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而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
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一以二者结合胜的则是唐。
人物风流更是层次不穷,“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屈原,为艺术而艺术的曹丕,“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陶潜和阮籍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天纵奇才,诗意横流,不拘一格的李白,对五言、七言规范约束,让人有迹可寻有章可表的杜甫,充满人生幻灭感的苏轼,故有“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华矣。”书中还引用了诗经、楚辞、古诗、宋词、元曲等,从美的角度进行解读,让人更能体味古典之美,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美对于现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近日小学课本插画事件成为热搜热议,引起一波对美的讨论,我们常说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此版课本已荼毒多年,为什么直到今日才发酵?又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巡礼在此书此境,它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