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提示: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方苞始创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该派文学主张近宗明代的唐宋派,远接唐宋八大家,以"义法"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桐城派作家毕生研读古文,总的特点是雅洁,各人风格也有不同。 方苞,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十分博学,散文静重博厚,雅洁精严,稍逊风韵。他的文章以碑铭传记一类写得最为讲究,但最有价值的当数《狱中杂记》。作者因同乡戴名世"南山案"牵连入狱,几乎论斩。文章记狱中的种种黑暗现象,真切而深透,虽事繁而细,但条理分明,文字准确,足见其功力。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发展了桐城派的理论,提出"神气"说。其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才气较足,奇宕雄肆,清丽多变,但有拟古痕迹。 姚鼐,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姚鼐一生安宁,中年辞官后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使桐城派影响扩大。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既扩大了方苞的"义法"说,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继承发扬了刘大?的"神气"说,提出了"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理论;同时,还总结概括历代文章的风格论,发展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姚鼎著有《惜抱轩集》等,所编《古文辞类纂》流传极广。其散文简洁严整,纡徐明润,《登泰山记》是他的代表作。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什么?
提示: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什么?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便戏谓姚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学者转相传述,号桐城派,时在乾隆末年.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表序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方苞取之以论文.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另一方面,又发展“神气”说,他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他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实际上他们多数人的创作,是偏于“阴柔”之美的,所以又以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鼐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桐城派创始人是谁?
提示:

桐城派创始人是谁?

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 方苞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篇章。他著有《狱中杂记》等散文名篇。 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方苞影响: 方苞的文学思想对于后来桐城派的理论学说形成提供了范例和准绳,也开启了桐城派理论创设的大门,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 方苞的传记文学有238篇,约占其文集的一半以上。其中以“传”标名的就有15篇,而且他的众多墓志、碑文中,应酬之作少,多为有感而作,寄寓了传记作家的理想和人格。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提示: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1、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桐城派的先驱者,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在古文创作方面,因《南山集》案罹难,留下282篇正气凛然的古文作品。他生前为了完成“振兴古文”的历史使命,对古文创作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新颖、可取的理论主张。 2、方苞 方苞(1668-1749),在清代乾隆时被誉为“一代文宗”,桐城派的创始者。他首创的“义法”说,被视为“凡文之愈久而传”的根本法则,是集古今文论之大成”。“义法"说,是方苞文学理论的核心。 3、刘大櫆 刘大櫆(1697--1779),桐城派的拓大者。他终生以教书为主要职业,与方苞、姚鼐是承上启下的师生关系,被方苞赞赏为奇才、“国士”,极力推崇,多方提携,故刘对恩师方十分敬慕。 4、姚鼐 姚鼐(1732-1815),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清史稿?姚鼐传》说:“鼐工古文……所为文高洁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穗,而控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姚莹也说:“望溪文持,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乃理文兼至”。 5、曾国藩 道光进士,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