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一般生长在哪里?
珊瑚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这是因为珊瑚虫是以海洋浮游微生物为食的,而只有光线充足、盐度适中、水温较高的海域才能聚集珊瑚虫喜欢的浮游生物。珊瑚虫营固着的生活,它们不能像鱼儿一样自由活动,所以一般就只能生长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温暖的浅水区了
----------------
还有红珊瑚,不过比较稀少
大多数的红珊瑚生长在水深大于30米、水温低于20℃的海底。优质的红珊瑚主要产自日本至台湾一线沿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带。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萨丁岛和意大利的大部分海岸地区所产的红珊瑚最为理想。
希腊神话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位珀尔修斯的英雄,他将三个蛇发女怪中的美杜莎杀死,并把她的头挂在海边的一棵树上,鲜血流入地中海变成了红珊瑚。所以英文“coral”一词即源于希腊语的珊瑚名——“蛇发女怪”。也正因为此,红珊瑚不但是国际公认的“三月诞辰石”,而且还是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国石”,象征着沉着、勇气和勇敢。
红珊瑚的颜色由浓到淡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流行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在美国,过去认为暗红珊瑚是最理想的品种,但不久,淡色色调流行,又一度后来居上。欧洲人喜爱玫瑰色,阿拉伯人则长期钟情于鲜红色。中国玉匠经过千百年的观察和实践,将种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红珊瑚化之为“关公脸”、“蜡烛红”等等,并依此口耳相传。这些极富民俗色彩的名称给每一位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油榨鬼”,它的枝干较粗,质地也算细腻,硬度高,但透明度过大,性脆,又有白蕊分布在枝干正中,所以质量稍差。再如“孩儿面”,它的小枝茂密,干上有色,有虫蛀现象,每一梢枝的白蕊都通到主干,两枝主干长到一起的情况亦有,但容易长不实,有缝隙,整体上都有明显的细纵纹。这些色调的红珊瑚只能用于低档首饰和镶嵌物。真正被誉为极品的“辣椒红”,由于历代过量开采早已难得一见。
红珊瑚不但色美,在佛典中还被尊奉为“七宝”之一,具有辟邪和尊贵的特性。在清朝,红珊瑚朝珠是一二品官员才能享用的身份标志,珊瑚的身价因此而倍增,除中原外,畅销远至西藏。据说当年西藏王爷头上戴的顶珠,就是最好的珊瑚。其他官员按职别高低,分别头戴等级不同的珊瑚帽顶,佩戴珊瑚成为民族习俗。民国时期,北京竟有全兴盛、三盛兴、恒圣兴等数家珠宝店铺因专做此类“蒙藏庄”的生意而扬名,这无一不证明红珊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红珊瑚的珍贵导致渔利之徒趁机制假,至迟从民国时期,就有纯化学制品的“赛璐璐”,其料器外烧挂珊瑚釉,用面裹铅,外涂一层珊瑚漆皮并绘出纹理,以及用牛骨或滑石刻成圆珠,沁入红色,是冒充珊瑚出售的赝品和伪器。这些作伪的手段有的流传至今,但鉴别起来并不困难:用料制的“珊瑚”内部含气泡,破碴处发亮,没有真正的珊瑚指纹状花纹;用玻璃制成的“珊瑚”为贝壳状断口,而真正的珊瑚缺口是光滑的;用面制作的“珊瑚”光泽发乌不亮,年久有裂纹,相击声音发闷;用骨角质染色而成的“珊瑚”只需用丙酮擦拭,就会真伪立辨。当代的珊瑚制假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用白珊瑚或类似珊瑚的海竹加以激光炝色、吉尔森“合成珊瑚”等,极具隐蔽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或借助科学仪器加以检测的话,就很容易鱼目混珠了。另外,真正的红珊瑚按照商业价值也可分为以下三类:1、死珊瑚,已完全停止生长,受侵害的程度重,蛀洞多;2、倒珊瑚,已基本停止生长,受侵害的程度尚小;3、活珊瑚,此类珊瑚可在海底继续生长,表面有薄膜,磨光后光彩夺目、精美异常,是红珊瑚中最为名贵者。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种珊瑚是真的吗?
寂静的海底,黄晖只能听见自己呼气时氧气瓶冒出串串气泡发出的咕噜咕噜声,视线范围仅有数米。感受着渺小与孤独,她将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种在海底,渴望长出一片“森林”。如果她的梦想能够实现,这片“森林”应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的鱼儿穿梭其中。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科组组长的黄晖已从事珊瑚研究约20年。她正带领团队在中国南海建立大范围的珊瑚底播试验区和示范区。 黄晖依然记得2002年在南海第一次下水,看到密密麻麻的珊瑚,其间遍布鱼、龙虾、海参和海胆。“那景象真是震撼,让人激动。”她的团队把中国所有的珊瑚礁都调查过,甚至是多次调查,修正和记录了很多新的种类。他们统计出,中国有近300种珊瑚。然而,黄晖说:“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只能看到白化死亡珊瑚的累累骨骸,感到非常悲凉。”看着珊瑚礁不断退化,科学家提出,为什么不能像植树造林一样在海底播种插条,为珊瑚礁大面积拓展生存空间? 2009年,黄晖开始带领团队尝试到海底去小面积繁殖和培育珊瑚。经过多次失败,他们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况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培育方法。黄晖形容海底种植珊瑚的过程类似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要选择先种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强的品种。 珊瑚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为了开展研究,每到珊瑚排卵的时候,研究人员就会到海底连续多日蹲守,获取珊瑚受精卵。他们已对十多种珊瑚开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从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体的珊瑚增殖技术。 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利用珊瑚的无性繁殖开展人工培育。他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经过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他们在海底钉上架子,上面吊绳,再把珊瑚绑在绳上,形成珊瑚树,或是拉起网做成浮床,把珊瑚种在浮床上。“这就是珊瑚的苗圃。因为珊瑚‘幼苗’太小了,直接种在海床上会受到沉积物、水流对海床冲刷等各方面干扰。我们要等珊瑚长大之后,再移植到海床上去。”黄晖说。“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所以不仅仅要种珊瑚,还要培育整个生态系统中海藻、海草、贝类等其他生物,让它们和谐共生。”黄晖说。 与陆地植树造林相比,海底种珊瑚更加艰难。“我们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如何避免种下的珊瑚不被人力和台风破坏。刚从苗圃移植到海床的珊瑚不稳固,台风是很大的威胁。”黄晖说。研究助理杨剑辉说:“晚上在水里作业有可能会碰到有毒的生物,很危险。如果碰到要马上上船,采取紧急措施。” 另外,水下作业工作量大,成本高。科学家在珊瑚种植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目前,黄晖团队已看到初步效果,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米珊瑚。2016年底播珊瑚断枝成活率约75%。
马里亚纳海沟8000米以下,究竟有哪些生物能够生存下来?
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最深、最黑暗的部分。其最大已知深度为10,911米,比珠穆朗玛峰高2000多米。光只传播到大约1000米的海水中,所以90%以上的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于完全黑暗中。光线的缺乏创造了看起来不像是来自这个世界的野生动物,必须承认,它们看起来都有点可怕。
顶部的图片是深海琵琶鱼。它的名字来源于支撑发光器官的细长背脊,它将发光器官用作吸引猎物的鱼饵。然后它用那些巨大的牙齿来杀死猎物。
这桶装眼鱼很奇怪。你认为看起来悲伤的眼睛实际上是诱饵,真正的眼睛是软组织透明圆顶下的那些大圆球。
马里亚纳海沟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水母的一个属。像琵琶鱼一样,这种动物利用生物发光来吸引猎物。穹顶边缘的红色小丝是细小的红色触须,动物用它来推动自己快速穿过水面。
马里亚纳海沟龙鱼 这深海龙鱼是一种凶猛的掠食者,这只动物只有大约6英寸长,所以不用担心你的生命。它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龙,这很可能是它的名字的来源。
马里亚纳海沟小飞象章鱼 这小飞象章鱼直接出自迪士尼电影。它的触须有一排吸盘和两排肉质尖状物用于进食。有趣的事实是:它们没有像许多软体动物那样有着坚硬的舌头和牙齿。相反,它们会把猎物整个吞下去!
马里亚纳海沟范芬海妖 ,但它不使用生物发光来吸引猎物。它几乎完全是黑色的,这使得它在黑暗的海洋深处非常隐秘。有趣的事实:雄性只有1/2英寸长,而雌性长到8英寸。
马里亚纳海沟地精鲨鱼 这妖精鲨鱼是一种看起来很可怕的鱼。它通过感应鼻子里有电敏感器官的猎物来捕猎。一旦小妖精鲨鱼找到猎物,它会突然伸出下颚,同时用舌头般的肌肉将受害者吸进锋利的门牙。它长到3.3米159公斤。
马里亚纳海沟斧鱼 深海斧鱼我有非常瘦的身体,像斧头的刀刃,但是我发现更迷人的是那些面部表情!显然,它的眼睛可以近距离或远距离聚焦。 马里亚纳-海沟-望远镜-章鱼 这望远镜章鱼它的名字来自它独特形状的管状眼睛。它是透明的,几乎无色,给人一种怪异的幽灵般的外观。
科学家潜入10000米深的马里亚海沟,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潜水艇下潜到3000米深的时候,发现了章鱼、抹香鲸等一些人类常见的海洋生物。
海底深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是无边的黑暗,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 探索 ,人们在3700米的地方发现了水螅水母。
很多科学家预测说海底4000米以下的话就不会有生物了,因为压强太大,生物必死无疑。
当当潜水艇不断下潜之后在4700米深度的时候发现了紫色海参。
据说最深的位置距离海平面大约一万一千米。在那里科学家发现了如同海参一样的生物在蠕动。
目前已知的有神女底鼬鳚、马里亚纳狮子鱼、阿米巴虫类、短脚双眼钩虾等。
先来介绍一下海水的深度划分。 深海是指透光层以下的海,一般指海平面200米以下。所以深海这个范围很大,但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中层带(200-1000米)、深层带(1000-4000米)、深渊带(4000-6000米)与超深渊带(6000-11000米)。绝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中层带,包括一些通常被划入“深海动物”的物种,比如大王乌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深海动物,它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400米。
海平面以下1000米的物种就很少了,因为这里没有阳光,氧气很少,水温低至8℃以下,没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根本活不下来。 大约在海平面以下3000米的地方,水温已低至4℃,这里已经是哺乳动物能够到达的极限,潜水能力最强的哺乳动物柯氏喙鲸创造了2992米的深潜纪录,差点就突破了3000米。这里主要的动物都是些长相随意的鮟鱇鱼,尖牙鱼、蝰鱼、吞噬鳗等。它们是最具代表性的深海物种。 3000-8000米深处多为环节动物和甲壳类,大型动物在这里几乎不见,但仍有一些较大的鱼类能够来到这里,细鳞壮鳕极限潜水深度3500米,葡萄牙角鲨3675米,小鳞犬牙南极鱼3850米,耶氏突吻鳕6945米,克马德克岛隆背狮子鱼7561米,但它们还不是潜水能力最强的鱼类。 目前拍到活体鱼类最深的地方是在8178米。2017年8月24日日本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海沟8178米深处拍摄到一种狮子鱼,这种鱼就被命名为马里亚纳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 Gerringer, 2017)。但比它更深的地方还发现过鱼类。 1970年在波多黎各海沟8370米深处发现过一种名叫神女底鼬鳚(Abyssobrotula galatheae)的鱼类,不过被发现时已经死亡。看来鱼类的极限生存深度是8200-8300米。
不过单细胞生物和节肢动物还可以再往下一些。 2011年美国一台探测机在马里亚纳海沟10641米深处发现了阿米巴虫类单细胞生物,被确认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细胞生物。 1978年在马里亚纳海沟10476米处设置陷阱成功收集短脚双眼钩虾(Hirondellea gigas),体长只有5厘米,在10917米深处也采集过标本。
一万米的海沟里还藏着不少未知生物,但都是小型低等生物,因为营养物质匮乏,氧气不足,压强很大,不足以供养高等生物,所以对于深海动物不用太过恐惧。
在太平洋西部附近有座神秘海沟,叫做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海沟,科学家们曾潜入海底一探究竟,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呢?
马里亚纳海沟最低处距离海平面11034米,可以装下整个珠穆朗玛峰。不仅如此,日本群岛每年还以十几厘米的深度滑入马里亚纳海沟。
当科学家们到达海沟3000多米深处时,他们发现章鱼、抹香鲸等常见动物也在这里生存,随着探寻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未知生物被人们发现。
我国的枭龙号曾在4800米处500米处发现了新型的紫色海岑,在水深1500米处还存在一种直径超过十厘米的巨型阿米巴虫。
最神奇的是,在水深8000多米处竟然发现了身长18厘米的新鱼种,狮子鱼。要知道水深每深十米就会增加一个压强。这压力可足以把坦克压扁,而这些生物竟然可以在水里来去自如。
科学家还在深海里发现了含量非常高的二氧化碳,这让人人们对海沟的气候调节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看完这些。深深感慨,我们对于大海的 探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
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拉海沟 这里的生物如何生存?
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最深、最黑暗的部分。其最大已知深度为10,911米,比珠穆朗玛峰高2000多米。光只传播到大约1000米的海水中,所以90%以上的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于完全黑暗中。光线的缺乏创造了看起来不像是来自这个世界的野生动物,必须承认,它们看起来都有点可怕。如深海琵琶鱼。它的名字来源于支撑发光器官的细长背脊,它将发光器官用作吸引猎物的鱼饵。然后它用那些巨大的牙齿来杀死猎物。
马里亚纳海沟底栖生物是水母的一个属。像琵琶鱼一样,这种动物利用生物发光来吸引猎物。穹顶边缘的红色小丝是细小的红色触须,动物用它来推动自己快速穿过水面。
马里亚纳海沟龙鱼 这深海龙鱼是一种凶猛的掠食者,它与中国传说中的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马里亚纳海沟小飞象章鱼,它的触须有一排吸盘和两排肉质尖状物用于进食,它们会把猎物整个吞下去!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
2014年12月,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的海床上发现了一种鱼类,这比先前纪录深了将近500米。
参加研究计划的科学家发现的这个奇特生物据信是“狮子鱼”,“当它游泳时,看起来像有个奇怪的卡通狗鼻子背后浮动着湿纸巾。”这种鱼浑身成白色,头大、眼睛小、没有鱼鳞,通常较人类的手掌稍长。
为适应深海环境,深海鱼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它们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深海鱼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和金鱼比较,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其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鱼的两只大眼框,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