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84人担责,为何会牵扯到这么多的人?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84人担责,为何会牵扯到这么多的人?
提示: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84人担责,为何会牵扯到这么多的人?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84人担责,为何会牵扯到这么多的人?最近上热搜的新闻很多,但是公然践踏司法公正的不多。“纸面服刑”是个陌生词,但是这几个字最近火了,引发这场舆论风暴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杀人犯巴图孟和——他被判刑15年却没进监狱,还入了党,当了村干部,成了人大代表,无疑是对司法的漠视,一切又是如何操作的呢,背后又有哪些荒唐的人和事情参与进来。 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纪委监委等多个部门联合调查,备受瞩目的巴图孟和“纸面服刑”案成因水落石出。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已认定84名责任人,其中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24人,科级干部33人,其他干部9人,已故10人;已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4人,其中10人涉嫌违法犯罪移送司法机关调查处理,给予诫勉谈话等组织措施处理20人。 事情的经过是巴图孟和1993年9月至2007年5月“保外就医”就医出所,在陈旗巴彦库。在长期脱管漏管情况的情况下,巴图孟和在陈旗巴彦库仁镇等地居住、生活。违法开具《刑满释放证明书》。2007年7月,巴图孟和在佟拉嘎操作下取得“合法身份”。2010年6月,巴图孟和请托时任陈旗西乌珠尔苏木党委书记陶道办理入党事宜。2011年8月,违法当选西乌珠尔苏木人大代表;2012年11月,违法当选陈旗人大代表。2009年10月、2012年7月、2015年7月巴图孟和违规当选陈旗西乌珠尔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嘎查达。 后来信访多次举报才有了今天的真相,可是谁为这些年他的逍遥法外,司法不正负责。希望以后的新闻中不再有此类事件,让法律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还当村官,当年所犯的是什么案件?
提示: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还当村官,当年所犯的是什么案件?

近些日子,网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纸面服刑。 这个名词的出处,正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男子巴图孟和的案件。1992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男子巴图孟和杀害好友,被判刑15年,但奇怪的是,他一天牢都没坐。 随后,更令人不解和过分的是,这个本应该在监狱里杀人犯还成为了当地的会计,当选了村主任,甚至还当选了当地的人大代表。事件一被报道出来,就引发群众热议,而“纸面服刑”这个新名词,也成功成为人们近段时间的耳熟能详的词汇。 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看巴图孟和当年犯下的案件。当年,17岁的巴图孟和本来和被害人是从小到大的好哥们儿,两人经常往来。但1992年,在巴图孟和家,两人因为麻将发生争执,被害人先动手打了巴图孟和几个耳光,巴图孟和当时可能感到受到侮辱,一时怒击攻心,拿刀向被害人的胸部和右肩捅了三刀。 随后,被害人就因为心脏破裂导致的大出血而死亡。第二年,巴图孟和的判决书下来了,被判刑15年,但是在这之后,他居然直接就回到了村子,根本没有去监狱待过一天? 被害人的母亲感到疑惑又气愤,辗转各处奔走,反映问题。最终,在2017年,巴图孟和被收监,将服刑15年。 虽然现在巴图孟和被收监服刑,但是问题显然还没有解决。一个被判刑15年的杀人犯,却一天都没有被收监,还当选当地的政治干部,这究竟谁在其中发挥作用? 根据特约评论员白宇的意见,在多年之后,仅仅补上刑期并不足以体现法律的公正。当年的医疗鉴定、公安审批等各项流程上肯定存在或大或小的疑点,才导致这样一个笑话的产生,每一个环节的部门和负责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内蒙古纸面服刑案问责74人,这个案件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提示:

内蒙古纸面服刑案问责74人,这个案件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明明嫌疑人被判刑,但是却一直逍遥法外。并且还利用自己关系,活跃在官场上,真的很厉害。案子牵扯到官员也是非常多,谁能够想到这个一个案子,水竟然有这么深。 第一,当地政府为什么重视 2020年9月3号曝光之前,那些官员一直不错位,涉嫌包庇他的人没事。因为此事闹得过大,媒体关注度极高,所以自治区党委才会高度重视此事,组成各个部门成为调查组,进驻呼伦贝尔市,依法开展相关的工作。那么多年来,当地政府究竟在做什么,受害者家属多年上述,为什么没有重视。 受害者的母亲长达24年申诉之路,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为什么没有人管?直到2016年,引起公安局局长哈斯巴根重视,此案才引发了转机。那么之前,那些政府工作人员,究竟忌惮什么? 第二,究竟谁在包庇凡人 明明判刑15年,当年借助保外就医期间跑出来。还有人为他开具相关证明,违规入党,违规当选村代表,让很多人感到十分诧异。中间究竟有多少人,在帮助他,最高到达什么级别。受害者母亲一直不明白,巴图孟和究竟是谁放的。 这次牵扯到84名责任人,牵扯到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24人,科级干部33人。涉及到人数,远远超出大家想象,目前这些人有的因为违反犯罪,已经移送到司法机关接受相关处罚,诫勉谈话有20多人。 第三,引起外界反思 对于现在政府干部来讲,肯定有很强震慑作用。这起案件,更表明一个态度,政府对于查处违法乱纪之事,决不手软。纸面服刑期间,他的家人利用关系为他办理保外就医,而中间牵扯了多少政府工作人员。这些人更可恶,明明知道违反法律法规,依然归期办理。

内蒙古“纸面服刑”被曝光,是谁假服刑?
提示:

内蒙古“纸面服刑”被曝光,是谁假服刑?

“纸面服刑”的是蒙古族男子巴图孟和。由于杀害同村村民白某村,巴图孟和到公安机关自首,随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同年9月,巴图孟和通过“运作”取得保外就医资格,从此开启自己纸面服刑的“传奇生涯”。 1993年9月到007年5月是巴图孟和名义上的保外就医时间。按理说这段时间看守所、派出所、检察院、医院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巴图孟和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巴图孟和的病情好转,就要将其带回看守所继续服刑。可是,这些监管步骤全部被“省略”,导致巴图孟和堂而皇之地在社会上活动了二十多年。直到2017年被群众举报,巴图孟和才重新被检察机关收押,由此引出了轰动全国的“纸面服刑”案件。在1993年6月宣判后,总共在看守所待了不到三个月的巴图孟和就“离开”了看守所,在社会上逍遥法外。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巴图孟和居然成功地入了党,还当选为当地的人大代表,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纸面服刑”的犯罪分子居然能代表遵纪守法的人民群众?可见在纸面服刑案件中有许多内幕,为其“大开绿灯”、涉嫌渎职犯罪的官员不在少数。经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发现,纸面服刑案件涉及的公职人员达84名之多,其中厅级干部就有8人。正是这些人在巴图孟和纸面服刑案件中“打招呼”,他才能顶着杀人犯的罪名在社会上生活。 不过,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经法院审理,最终判处巴图孟和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20万人民币。至于这个案件中涉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公职人员,已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决定。涉嫌违法犯罪的公职人员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纸面服刑是什么意思?
提示:

纸面服刑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写在纸上的判决,没有实际执行,简称纸面服刑。纸面服刑,出自巴图孟和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却连一天监狱都没进过一案。9月4日,半月谈报道了杀人犯巴图孟和一天监狱都没进过。

简单地说,就是写在纸上的判决,没有实际执行,简称纸面服刑。纸面服刑,出自巴图孟和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却连一天监狱都没进过一案。9月4日,半月谈报道了杀人犯巴图孟和一天监狱都没进过,纸面服刑15年 。9月4日,内蒙古政法委派出工作组调查 ”纸面服刑”十五年一案 。

1992年,17岁的巴图孟和因口角持刀将韩杰儿子捅伤,此后韩杰儿子因心脏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次年,巴图孟和被判故意杀人罪,获刑15年。然而判决生效后,巴图孟和直接从看守所回到了村庄,并未去监狱服刑。2007年5月13日,也就是当年案发之后15年整,巴图孟和来到监狱拿到“刑满释放证明书”,一天牢也没坐过的巴图孟和,在纸面上“服”完了15年的刑期。

内蒙古杀人怎么判?
提示:

内蒙古杀人怎么判?

法律分析: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事犯罪中,犯罪行为的具体量刑依据具体犯罪行为的情节程度进行量刑,其中分为情节较轻和情节严重:
(一)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常见的情形有: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二)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2)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