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解读:这一章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 出自《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文分类:论语名句 发布时间:2014/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与感悟 孔子注重启发教育,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今天的灌输式教育,恰恰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扩展阅读 孔子圣迹图·五乘从游 孔子路过蒲,遇上公叔氏叛乱,不让孔子通过。弟子公良孺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他说过去我跟老师在匡遇难,今天又在这里遭难,是命吧!这次遭难,我宁愿战死。”仗打得很勇猛,蒲人害怕了,孔子才能够经蒲到卫国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哪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篇》。 【拼音】:bú fèn bù qǐ,bù fěi bù fā。 【解释】:愤:心里想弄明白可还是不明白;启、发:开导、启发;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 【褒贬】:中性词。 【用法】:可当四字成语分开使用,用于教导。 成语解析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