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六祖的著名的偈语
慧能六祖的著名的偈语如下: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2、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3、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4、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5、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6、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8、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9、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11、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2、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13、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14、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5、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6、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六祖慧能的偈是什么?
《菩提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 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