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宜家,为何跌落“家居神坛”?
新的家居零售产品无印良品和家居巨头宜家正一步一步地从祭坛上跌落下来。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抽样结果。无印良品和宜家共同进入质量黑名单。无印良品被列名主要是因为名义材料与实际材料不匹配,而宜家被列名则是因为两件儿童家具中的“洞和缝隙”不合格。 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流通领域家具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公示》,表明北京市场销售的家具产品进行了抽检。 在11种不合格家具产品中,名义制造商是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标有“MUJI无印良品”商标的不合格产品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合格产品有6种,包括山毛榉衣架、低调餐桌、胡桃木实木椅、客厅餐厅两用沙发椅、边桌等。5 .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名义材料与实际材料不符”,例如,规格为“原色,长55厘米×宽78厘米×高77厘米,4550002422516”的“客厅和餐厅沙发椅”分别标有胶合板为胡桃木。本次抽样检查中,标称制造商为“宜家瑞典有限公司授权代理机构: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标称商标“宜家”的两件儿童家具“孔洞和缝隙”均不合格。 针对商品名称识别问题,无印良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名称差异的原因是日本商品名称的直译。7月19日,无印良品通过官方微博表示,愿意为购买6件家具的顾客提供退货服务。同一天,宜家中国公关经理约翰·杨(john young)今日在北京商报对记者表示,“现已确认,该公告中的相关产品是Fritis Forliti Des抽屉前板60×16厘米,Fritis Forliti Des抽屉前板60×16厘米是该系列的配套抽屉面板。宜家已于2019年3月8日停止在全国销售产品,并开始改进产品。目前,改进版本已经在最终测试过程中。一旦通过相关部门的测试,改进后的版本将重新开始销售”。
继宜家之后,无印良品也“沦陷”了?
前不久,一名在深受都市男女追捧的品牌“无印良品”兼职一个月的大学生忍不住撰文吐槽。继宜家之后,又一家知名品牌“沦陷”,而其他开放式零售品牌如优衣库、H&M也不能幸免。问题何在?社会呼吁消费文明,是否应向这些不文明的顾客勇敢说不? 乱象纷呈 这名大学生在本报微信公众号“新民眼”(微信号:xinminjd)上撰文写道:“刚刚按类整理好的本子,不出5分钟就被强制性‘搬家’;几乎每叠本子最上面几本的封面都被划上了各种颜色的笔迹;看到成群结队进来的学生,冲到文具柜台,她完全可以预想到写完后随意放置的一片狼藉;更让人无语的是那些不小心把商品碰倒在地上,却毫不在意走开的人。” 换到彩妆部门实习时,她又被告知“这种唇彩出货的时候记得要贴软标,防止盗窃。”她心中狐疑,“印象中那些逛彩妆区的人从衣着打扮上看,应该不会干出这种事”。直到她自己理货,发现类似情况,才深解其义。有些顾客在看挑选护肤产品时,可能发现有的没有试用装,竟会擅自打开一件商品试用;管状的如洗面奶、啫喱之类的,经常是刚摆整齐,不出十分钟,又东倒西歪。 其他区域也厄运难逃。随意拿起一件折叠整齐的衣服比划以后四处乱放的顾客司空见惯;家具区懒人沙发上经常有顾客一坐就是半天,什么物品也不会购买;旁边的床也遭殃,有人甚至鞋也不脱就躺上去;除了本店的商品会被随意乱放,不少人还会把自己吃的垃圾随意放置,如奶茶杯、饼干包装袋等,也额外增加了店员的工作量。 此文被迅速转发,阅读量不断蹿升,千余名网友参与“消费行为”投票并评论。 自视“上帝” 不少在“无印良品”工作过的人发出共鸣,也有读者建议她“应该去优衣库、H&M实习”,意指那里的情况相似。她去一家优衣库略作调查,一名店员抱怨“很少有顾客会把弄乱的衣服放好,每天就是不停地叠衣服,很麻烦”。她披露的现象亦非首度出现,数年前一度引发舆论热潮的“宜家”现象与之如出一辙,顾客肆意在沙发上、床上睡觉、孵空调。 消费文明不是新鲜话题,每当这类话题出现时,总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恰恰说明国人对消费文明的呼吁和关注,它正在不断走进每一个人的意识,进而形成行为习惯。从投票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注意消费文明。如选衣服时,65%的人会“尽量去样衣架上找想要的款式和尺码”,21%的人会“找营业员帮忙拿”,13%的人会“将货架上折好的衣服抽下来,打开在身上比试”;从货架上拿衣服的人中,65%的人会尽量折整齐放回去,28%的人会交给营业员,只有6%的人会将衣服扔在衣架上;而在选择彩妆时,1101票占92%的人选择会“用试用装”,将新品打开试用的几乎没有。 诚然,有过不文明消费行为的人可能会回避这样的投票,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多数人明白怎样才是文明的消费行为。任何社会规则在形成社会习惯的过程中,总有部分人走在潮流的后面,他们依然将自己当成“上帝”,认为店家应该容忍他们不符合文明标准的行为。 勇敢说“不” 对这部分人,应该怎样做?媒体的曝光显然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办法,但在生活中的及时提醒也很有必要。现下,店家面对这样的消费者,出于“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多数时候不直接阻止这样的行为,只通过安排员工站好自己的点位来保护商品,有时略加劝阻。这篇文章广泛流传后,也有“无印良品”的工作人员担心,这会让顾客感到店员随时在腹诽,影响品牌声誉。 在这种情况下,腹诽有理,对任何低素质的行为,服务人员出于礼貌没有责难,但他有权利产生不满的看法,而商家也完全可以勇敢地对这部分顾客说“不”。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说,消费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占很大比重。从大卖场到餐饮,把服务员呼来唤去,看电影或者看戏时打手机、抽烟、拍照、大声喧哗等,都是缺乏消费文明的表现。只有消费者自身的约束与管理技巧的改善,两者齐头并进,才能塑造更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都能够理解,文明的建立需要时间,中国社会的整体文明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之中。这名大学生也在文中提到,一些年轻顾客和小朋友举动令她感动,每每有学生模样的人将文具摆正,或看到孩子将不小心带走的笔送回来时,她总是颇感欣慰。
北京无印良品起诉日本无印良品,这是怎么回事?
这实际上是因为北京的无印良品认为日本的无印良品侵犯了他的商标权,于是以侵权提起了诉讼。在这一案件被曝光之后,可谓是让大家都非常的惊讶,毕竟在此前很多的用户都认为北京的无印良品和日本的无印良品本身就是一家,可是没想到这二者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原来并不是同一一个商家。 我们在商场购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无印良品的门店,那么如果说不去认真观察的话,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个北京的无印良品和日本的无印良品本身就是同一个品牌,可是在北京的无印良品对日本的无印良品提起诉讼之后才让大家关注到,原来这并不是同一家,那么这个事件是由于北京的无印良品认为日本的无印良品侵犯了它的商标权,在它销售的商品上面标注了让用户容易混淆的北京的无印良品的标识。 其实在看到这个侵权之诉的时候,也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的话,如果说不是这两个品牌忠实的粉丝,那么普通的用户,在商场里面看到这两个品牌的话,都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就是同一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它在外观标识上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北京的无印良品的无字它是采用的简化的汉语,而日本的无印良品的无字选择的是没有简化过的字体。 像这样的差距其实是很难让人察觉的,因为从读音上来讲的话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产品商标的外观标识也是一模一样的,采用的配色都是红白配色,而且各方面的设计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这一个诉讼目前还在进行之中,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如何,只不过在看到这一个诉讼之后,确实是让人感到有些迷茫。
北京无印良品诉日本无印良品,这两大品牌有什么区别?
“无印良品”和“无印良品”的流行搜索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实证明,世界上真的有两种无印良品,这是他们第二次提起诉讼。面对这种情况,网友们不仅感慨道:“看来是李逵碰到李鬼了。”棉田公司起诉,2019年11月10日,被告1、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和被告2、无印良品有限公司发表声明,声明“无印良品”商标已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商品类别如布、毛巾、床罩等被其他公司注册。在2014年和2015年,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和无印良品在这些类别中错误地使用了“无印良品”商标。作为回应,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现,该公司的“无印良品”商标的使用,侵犯商标权的北京棉田纺织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2021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举行了网上审判。北京棉田纺织有限公司再次对日本无印良品公司提起商业诽谤和不正当竞争诉讼,主要是由于该公司的声明。早些时候,在北京无印良品与日本无印良品的商标纠纷中,日本无印良品败诉,需要发表一份声明以消除侵权的影响。至于日本无印良品对北京棉田公司是否构成商业诽谤,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商业诽谤的定义。 被告在声明中使用了“抢注”一词。北京无印良品对日本无印良品提起诉讼,称这家日本公司使用“抢注”一词损害了其声誉,并参与了不公平竞争。北京无印良品要求赔偿30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和10万元的律师费。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崔树磊称,日本无印良品是否构成北京棉田公司的商业诽谤,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商业诽谤的定义。案件没有在法庭上宣布。 相信大家都对日本的无印良品很熟悉,日本无印良品早在上个世纪就在日本流行起来了,日本无印良品直到2005年才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当时的中国,当“无印良品”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日本无印良品甚至提出诉讼和异议,但都没有帮助。本案最高法院裁定,在申请国内企业之前,日本无印良品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它在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很受欢迎,但这种知名度并不能保护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