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职场英语 > 正文
大家怎么评价元朝的脱脱宰相
大家怎么评价元朝的脱脱宰相
提示:

大家怎么评价元朝的脱脱宰相

脱脱是元朝最后的贤相,脱脱死后,大元无人,急转直下,很快走向灭亡。
脱脱上台后,即大刀阔斧地废除伯颜“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称“更化”。当时,妥欢贴睦尔图治之意甚切,对脱脱十分信任,把国家大事交给脱脱处理。吴直方在帮助脱脱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大事、上命,必定于公,公亦慨然以泽被斯民为己任,有知无不言,言之丞相无不行,天下翕然,比后至元之治于前至元,公之功居多”。

元朝宰相脱脱是怎么冤死的
提示:

元朝宰相脱脱是怎么冤死的

 元末,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尤其是汝、颖之间的红巾军声势和影响最大,不久。襄、樊、唐、邓各地的起义军也纷纷响应,势力范围涉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脱脱极力向朝廷推举弟弟也先帖木儿,令其率领各卫所士兵Io万余众,浩浩荡荡讨伐刘福通的红巾军,也先帖木儿出师首战告捷,上蔡很快被攻克,不久又进军沙河,不料晚上因流星引起夜惊,元营溃不成军。也先帖木儿害怕引起兵变,慌乱中逃奔汴梁,随后收集散兵游勇,屯兵朱仙镇。朝廷认为也先帖木儿不谙兵事,下诏让他返京,其军事统帅一职也由他人取而代之。   弟弟讨代起义军的失利,令脱脱感到格外不安,毕竟弟弟由自己亲自举荐。为将功补过,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脱脱上书奏请亲自征讨徐州芝麻李的红巾军。皇上本就赏识脱脱的军事才干,自然欣然准奏。于是脱脱任命逯鲁曾为淮南宣慰使,招募盐丁以及城中游民共2万人,与自己所率正规部队一齐向徐州进发。九月,元军到达徐州,脱脱集中兵力进攻西门。芝麻李出城应战,搭箭拉弓,嗖的一声,一支铁翎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中脱脱的马首。脱脱稳稳当当地坐在马背上,毫不惊慌,指挥军队奋力冲杀,最后大败芝麻李的部队,并且占据徐州的外城。第二天,脱脱集中全部兵力进攻,内城农民军抵挡不住,内城很快被攻破,芝麻李率领残余部队逃出徐州,徐州一役,脱脱获军资器械无数,令将其积聚城中,全部烧毁,并派兵追赶芝麻李,将擒拿的农民军全部杀掉。皇帝派中书平章政事普化为钦差大臣,任命脱脱为太师,仍领右丞相职务。脱脱回京后,风光至极,首先是皇上重赏脱脱,赐上尊、珠衣、白金、宝鞍。然后皇太子又特意在家中设宴向脱脱表示庆贺。为了永远纪念脱脱的功绩,“诏改徐州为武安州,而立碑以著其绩”。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三月,脱脱采用左丞相乌古孙良桢和右丞相悟良哈台的建议,在京畿地区屯田,并让他们两人兼任大司农卿,自己统领大司农事务,屯田范围西至西山,东到迂民镇,南抵保定、河间,北及檀、顺州,引渠灌溉,立法佃种,年终收成极佳,京畿百姓对脱脱无不交口称颂。   脱脱回京师不久,南方张士诚占据高邮。朝廷多次招谕,总是拒不投降,只得重新诏令脱脱统领各路军马征讨张士诚。此期间,脱脱去掉一切政务,专门指挥军队作战,所到省台院部各司,得遴选官属,听命脱脱的调遣和节制。西域、西番等地也派兵前来助战,旌旗连绵,战鼓阵阵,“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部队驻扎在济宁后,脱脱特地派人到阙地祭祀孔子,到邹县祭祀孟子。十一月份,大队人马行至高邮,脱脱采用分兵合击的战术,连续几次战争都取得胜利。随后又派小部军队平定了六合,农民军的情势十分紧迫,脱脱正准备对农民军采取最后行动,不料朝廷突然下诏以劳民伤财的罪名剥夺了他的兵权,削除一切官职,贬居淮安,听候处置。全部兵马由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为统领。   脱脱突然被贬,并非事出蹊跷,原来别儿怯不花一直与脱脱有私怨,先前诬告脱脱的父亲马扎儿台,并将他流放甘肃,就是报复打击脱脱父子。脱脱随父西行,别儿怯不花也曾企图趁机将他置于死地。后因哈麻、太平等人多次向皇上进言,才得以重返京城,为此脱脱一直对哈麻、太平等人很感激。恢复职位后,脱脱便将哈麻提升为中书右丞相。然而,脱脱在用人方面也有过失误,比如说汝中柏就格外受脱脱提携,事无大小,脱脱都常与汝中柏商议,而且让他主持左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务。汝中柏凭借脱脱的特殊地位,目中无人,凡事独断专行。虽然平章以下的官员都不敢对汝中柏的所作所为有任何异议,但哈麻并不屈服于汝中柏,且时常与他对立。汝中柏在脱脱面前诬告哈麻狂妄自大,脱脱听信了汝中柏的馋言,并提升汝中柏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哈麻由此对脱脱、汝中柏深怀怨恨,哈麻曾和脱脱商议授予皇太子册宝典礼的事情,脱脱每次都推辞,所以此事一直拖延没办。脱脱领兵征讨农民军期间,任命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让他辅佐也先帖木儿总理政务。汝中柏一直把哈麻当作自己的眼中钉,认为如果不及时除掉他,必将后患无穷,于是怂恿脱脱对哈麻采取行动。脱脱认为哈麻对自己有恩,不忍下手,便交给弟弟也先帖木儿处理,也先帖木儿也感激哈麻曾经照顾自己,没有听从汝中柏的意见。哈麻听到消息后,连忙在皇太子和皇后奇氏面前中伤诬告脱脱。当时正好也先帖木儿在家养病,对朝中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人也趁机迎合哈麻,在皇上面前弹劾脱脱,开始皇上不为所动,袁赛因不花等人上奏三次后,皇上才同意贬斥脱脱,收回脱脱的御史台印章。重新任命汪家奴为御史大夫,脱脱于是有了他生命历程中的淮安之贬。   十二月,朝廷圣旨下达军中,参议龚伯遂对脱脱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丞相领兵出师时,曾有皇上亲御的密圣,现在可以奉密旨进军叛贼。至于诏书,先不要打开,如果先拆开,那么大事将功亏一篑。”脱脱反对说:“天子下令我如果不听从,是与天子背道而驰,君臣之义何在?”最终没有听从龚伯遂的意见。听诏接旨,顿首拜谢:“臣愚昧无能,承蒙陛下恩宠,委以军国重任,日夜忧虑,唯恐不能担此大任,现在陛下让我卸任,这是对我的负责和关心。,’随即叮嘱部属将领务必服从月洞察儿、雪雪等人的调令和差遣。客省副使哈刺答悲壮地对脱脱说:“丞相此行,我们一定会死于他人之手,与其受他人侮辱,不如今天死在丞相面前。”说完,拔刀刎颈而死。在场官兵无不泣泪痛哭。脱脱开始被安置在淮安,不久又转至亦集乃路。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脱脱案件提至中央御史台。起初,台臣都仰慕脱脱的功勋,尽力轻判,但因哈麻一直追究,而且皇上也支持哈麻,所以最终还是列数脱脱兄弟所谓的罪状,将脱脱兄弟分别流放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和四川碉门。脱脱长子哈刺章、次子三宝奴也分别谪居肃州和蓝州。家产簿录全部入官充公。-在行至大理腾冲时,知府高惠想用女儿来侍奉脱脱,遭到脱脱断然拒绝:“我是朝廷罪人,怎么还敢有这种荒唐的想法呢?”九月,朝廷又下诏将脱脱移贬到阿轻乞。高惠因为脱脱先前不肯接受他的女儿,对脱脱百般刁难。十二月,哈麻假借圣旨,派使者鸩杀脱脱。朝廷听到讣告后,派尚舍卿(官名)七十六(人名)赴阿轻乞,“易棺衣以殓”。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监察御史张冲等人上奏朝廷,替脱脱平冤昭雪。不久,皇帝下诏恢复脱脱官爵,并发还已被没收的全部家产。同时召脱脱的儿子哈刺章、三宝奴回京都,并授予哈刺章中书平章政事官职,晋封申国公,三宝奴则担任枢密院事职务。   大凡亡国之相,多为奸佞昏聩之辈,脱脱则不然。纵观脱脱短暂的一生(年仅42岁),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格影响和历史功绩都是有口皆碑的。正如《元史·脱脱列传》所说:“脱脱仪状雄伟,欣然出于千百人中,而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脱脱终于死于政敌之手,除私人恩怨外,其握有重兵和重权,使元帝不能放心,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脱脱字大用文言文阅读
提示:

脱脱字大用文言文阅读

1. 脱脱选自元史文言文翻译 脱脱,字大用,自幼与一般儿童不同,年稍长,能挽强弓。 十五岁任皇太子怯怜口怯薛官。天历元年(1328)任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顺帝元统二年(1334)任同知宣政院事,但仍兼前职。同年五月升为中政使,同年六月又升同知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1335),唐其势谋反被诛,其党羽答里及剌剌起兵外应,脱脱率精锐军将叛逆者生擒,为朝廷除害,历任太禧宗院使、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统领左阿速卫。至元四年晋升为御史大夫,仍兼任前职,他大振朝纲,中外肃然。 跟随文宗自上都返回,至鸡鸣山之浑河,文宗将在保安州举行围猎,其所乘之马突然惊蹶。脱脱劝谏道“:古时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每日与大臣宿儒探求治国安邦之道,至于飞鹰走狗,实非帝王所为之事。” 文宗听从了他的劝告,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兼绍熙宣抚使。 唐其势谋反被诛以后,中书右丞相伯颜专权,用奸邪小人,擅自封官授爵,滥杀无辜,诸卫精兵由他指挥,府库钱帛由他使用,皇帝对此忿忿不满,但无对策。 伯颜是脱脱的伯父,脱脱见伯父如此骄横,十分担心,怕皇上一旦震怒,会株连他们。与父亲商议,父亲也没有主意。 这时,皇帝周围都是伯颜的亲党,只有世杰班、阿鲁为心腹,于是脱脱与这两人深交,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委任他们三人商讨政事。 至元五年(1339)秋,河南范孟假借名义杀死省臣,这事牵连到廉访使段辅。伯颜以此为口实,说汉人不能任廉访使,脱脱以其事请教老师吴直方。 吴直方说“:廉访使任用汉人是祖宗定的制度,决不可废,何不先去告诉皇上。”脱脱把这话作为自己的意见上奏皇帝,顺帝接受,拒绝了伯颜废汉人为廉访使的奏章。 伯颜知道是脱脱的主意,认为他是偏袒汉人,请皇帝治罪,皇帝说:“此皆朕意,脱脱无罪。”后来伯颜又擅贬宣让、威顺二王,顺帝非常忿恨,决心撤伯颜之职,把这打算告诉了脱脱,脱脱回去向老师吴直方请教,直方说:“此事关系到社稷安危,必须严格保密。” 问脱脱与皇帝议论此事时还有谁在场,脱脱说只有阿鲁及脱脱木儿二人。直方说“:你伯父现在是大权在握,这二人若贪图富贵而告密,皇帝和你都有危险。” 于是脱脱把阿鲁和脱脱木儿请到家中,盛宴款待,不使他们出门。同时又与世杰班、阿鲁商议逮捕伯颜。 第二年二月在脱脱、世杰班及阿鲁等人的谋划下,终于从朝廷中赶走了伯颜(详见《伯颜传》),任命马札儿台为中书右丞相,脱脱为知枢密院事,佩虎符,兼忠诩卫亲军都指挥使,统领武备寺、阿速卫千户所,又兼任绍熙等处军民宣抚都总使、宣忠兀罗思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昭功万户府都总使。同年十月,马扎儿台因病辞去中书右丞相的职务。 至正元年(1341)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总领军国重事。脱脱任丞相后,完全改革伯颜的弊政,恢复科举制度和太庙四时祭祀的礼仪,昭雪郯王彻彻秃之冤,召还宣让、威顺二王,放开马禁,减少 *** 征收食盐定额,免除人民所欠赋税,挑选儒臣为皇帝讲解经书,脱脱亲自主持其事,天下都称赞他为贤相。 二年五月采纳参议孛罗帖木儿等人的建议,在都城外开河设闸,放金口水,计划使通州的船能驶至丽正门,虽征调了数以万计民工,但未成功,详见《河渠志》。 至正三年,顺帝命修纂《辽史》、《金史》和《宋史》,以脱脱为都总裁官。 脱脱又奏请修纂《至正条格》颁行天下。四年,脱脱主持宣政院事,因多病,上表请辞丞相职,文宗不准。 上表十七次才批准辞职。顺帝封他为郑王,赐河南安丰县为他的私属领地,赏银万两。 脱脱均辞不受。七年,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把脱脱迁居甘肃,又准备移居西域撒思之地,未到就被召还到甘州。 同年十一月,文宗念脱脱昔日的功勋,召回京师。八年任命脱脱为太傅、提调宫傅,管理东宫事务。 九年,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同时又主持端本堂(皇太子读书的地方)的事务,并兼顾阿速、钦察二卫,内史府、宣政院、太医院诸机构事务。 至正十年(1350)五月,脱脱因母亲蓟国夫人去世守丧在家,顺帝遣身边臣僚劝脱脱出来管理政务。 脱脱任用乌古孙良桢、龚伯遂、汝中柏、伯帖木儿等为僚属,大小事务都同这些人商议。吏部尚书亻契哲笃建议改行至正交钞,脱脱同意。 皇帝命召集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集贤院的臣僚讨论,大家都唯唯诺诺,只有祭酒吕思诚表示反对,脱脱很不高兴。决定改行至正交钞,但终未能行(详见《吕思诚传》)。 这年,黄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周围数千里内人民均受其害。脱脱采用贾鲁的计划来治理,并亲自主持其事,力排众议。 奏请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管治河工程,征调大河南北人民十七万,历经八个月,最后决口被堵住了,河水沿故道东流(详见《河渠志》)。顺帝大加嘉赏,赐脱脱世袭“答剌罕”的称号,并令儒臣欧阳玄制《河平碑》以载其功。 不久,汝、颍之间红巾起义反元。至正十一年(1351)脱脱奏请以其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领诸卫兵十余万讨伐,攻克上蔡。 元军屯驻沙河,突然士兵惊闹,也先帖木儿慌乱中抛弃军械北奔汴梁,然后收集逃散士卒屯驻朱仙镇。朝廷见也先帖木儿不善带兵,另遣将代替。 陕西。 2. 文言文题目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国王脱脱之子 男孩:马继恒。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自】: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示例】:学习要锲而不舍,~,就能取得好成绩。 【近义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反义词】:一暴十寒、半途而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表示长久不变 女孩:马继颖。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示例】: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自得~,即其人焉。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颖悟绝伦 【解释】: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出自】:元·脱脱《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 明·宋濂《元史·铁木儿塔识传论》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国王脱脱之子。资禀宏伟,补国子学诸生,读书颖悟绝人。 3. 元史文言文阅读翻译及题目,关于开头是韩镛,字伯高这段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 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 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 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 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 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 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 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 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 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掌天下铨衡 诠:选拔官吏 B.制可其奏 制:制止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使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1、文中划线未句读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B.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C.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D.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译: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3分)译: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译: 参考答案:9.B 帝王的命令10.D(A项,前一“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停顿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后一“于”,介词,表被动。 C项前一“以”是介词,用;后一“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11.B12.D(“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不当)四、(24分)13.(1)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3分。大意1分,“乌”“知”各1分。) (2)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3分。 大意1分,“以”“视”各1分。.) (3)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 (4分。大意1分,被动句式1分,“辈”“更张”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 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 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 4. 文言文《宋史.刘恕传》翻译 元·脱脱《宋史.刘恕传》白话释义: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 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 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 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原文: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 刘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 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 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 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363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 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5.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文言文阅读题 题目呢?是不是忘了发了。 给你找了几个阅读和答案译文元史许有壬字可用,其先世居颍,后徙汤阴。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 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 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疃,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泰定元年,初立詹事院,选为中议,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有壬请赈之。 同列让曰:“子言固善,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重纪至元初,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 (至正)二年,囊加庆善八及孛罗帖木儿献议,开西山金口导浑河,逾京城,达通州,以通漕运。丞相脱脱主之甚力,有壬曰:“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而足以为害,淤浅易塞,而不可行舟;况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 不听,后卒如有壬言。十二年,盗起河南,声撼河朔间,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 十五年,有僧名开,自高邮来,言张士诚乞降,众幸事且成,皆大喜,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转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 有壬前朝旧德,太子颇敬礼之。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 十七年,以老病,力乞致其事,久之始得请。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卒,年七十八。 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览辄背诵无遗 遗:遗漏 B.同列让曰 让:谦让C.众幸事且成 幸:庆幸 D.垂五十年 垂:将近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有壬“不知有死生利害”的一组是①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 ②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 ③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 ④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 ⑤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 ⑥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地区有警,邻州听任百姓外出逃避,路上满是被遗弃的婴孩,许有壬率领弓箭手紧闭城门防止百姓出逃,最终辽州获得安定。B.至元初年,因为长芦韩公溥家中私藏兵器,兴起大案,台省许多官员受到株连,因贪赃而倒台,许有壬清廉,名字不在其内。 C.有一个从高邮来的僧人名字叫开,说张士诚请降了,众人听到后十分欢喜,唯独许有壬怀疑,他喊来僧人质问,最终识破僧人的谎言。D.许有壬一生先后做过七朝的大臣,遇国家重大事情,他往往直言敢谏,都用真理作为论说的根据。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2)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参考答案8.B【解析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8383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让:责备。9.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说的是有壬治理上的才干;③是说有壬因为清廉没有被牵连;⑤是说有壬聪明机智,考虑周到。10.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防止百姓出逃”错误,是为了防止外敌进来。11.(1)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 (2)一天有壬进宫见太子,太子臂上正立着一只鸷禽以此为乐,有壬立即让左右的人将禽带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 “白”“济”“赖”;(2) “方”“遽”“屏”。附:参考译文许有壬字可用,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颍州,后迁居汤阴。 有壬幼年聪明过人,读书一目五行,曾阅读衡州《净居院碑》,其文近千字,他看一遍即能背诵,没有遗漏。延祐二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同知辽州事一职。 适逢关中有危急情况,邻近各州听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处都是被弃的儿童和婴儿,有壬独自率领弓箭手,关闭城门来守卫,最终平安无事。州里若有追捕之事,不允许胥吏进入村庄,只给信牌命令村里的役夫传呼欲捕之人,由此百姓安定而事情成功办理。 豪门大族中贪虐的就惩办他,冤案即使已作了判决,也都平反,洗脱他们的罪名,于是辽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泰定元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有壬被选为中议,后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 京畿发生饥荒,有壬请求赈济那里的百姓。他的同僚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好,亏了国家怎么办?”有人说:“不能这样说。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怎么会亏国家呢?”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至元。

脱文言文解释
提示:

脱文言文解释

1. "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脱落;脱离。 《左忠毅公逸事》:“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译文: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 2、脱下;解去。 《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译文:她挽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 3、解脱;免除。 《促织》:“百计营谋不得脱。” 译文:想尽方法还是解脱不掉。 4、逃脱;逃离。 《鸿门宴》:“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译文:脱身独自逃离,已经回到军营了。 5、发出;冒出。 《毛遂自荐》:“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译文: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冒出来。 6、掉下;落下。 《秋声赋》:“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译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叶就要落下。 扩展资料: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脱,消肉臞也。 从肉,兑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脱,消去其肉而显瘦弱。 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兑”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超脱[chāo tuō] 不拘泥成规、传统、形式等:性格超脱。 2、洒脱[sǎ tuō]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3、逃脱[táo tuō] 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逃脱出来。 4、脱缰[tuō jiāng] [马] 失去控制。 5、脱销[tuō xiāo] (某种商品)卖完,一时不能继续供应。 2. "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脱落;脱离。 《左忠毅公逸事》:“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译文: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 2、脱下;解去。 《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译文:她挽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 3、解脱;免除。 《促织》:“百计营谋不得脱。” 译文:想尽方法还是解脱不掉。 4、逃脱;逃离。 《鸿门宴》:“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译文:脱身独自逃离,已经回到军营了。 5、发出;冒出。 《毛遂自荐》:“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译文: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冒出来。 6、掉下;落下。 《秋声赋》:“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译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叶就要落下。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脱,消肉臞也。从肉,兑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脱,消去其肉而显瘦弱。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兑”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超脱[chāo tuō] 不拘泥成规、传统、形式等:性格超脱。 2、洒脱[sǎ tuō]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3、逃脱[táo tuō] 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逃脱出来。 4、脱缰[tuō jiāng] [马] 失去控制。 5、脱销[tuō xiāo] (某种商品)卖完,一时不能继续供应。 3. 陶潜颖脱不羁 文言文撒意思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曾写作《五柳先生传》说:“家里四壁很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 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要有琴的声音呢?”。 4. 文言文翻译以及字词注解 脱衣示伤 文章如下: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要造反,为什么?”尉迟敬德回答说:“我想造反是真的。我追随你讨伐叛逆,虽然凭借神灵保佑,侥幸得以不死,但部下存活下来的都是精锐之兵。现在你的大业已经成功了,反而来怀疑我,(所以我要造反)。”于是把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扔在地上,露出了身上的伤疤,皇帝看着他哭了,说:“你快穿上衣服吧。我因为没有怀疑你,所以才告诉你这些,为什么你反而恨起我来了?” 这段话没什么难懂的字词啊,要注意的有两处,一处是两个“反”,“人言卿反”和“而反疑臣”中的“反”,意思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反叛,造反”的意思,另外一个是“反而”的意思。另外一处是两个“衣”,“乃悉解衣投于地”和“卿衣矣”中的“衣”,意思也不一样。一个是“衣服”的意思,另外一个是名词做动词,“穿衣服”的意思。 5. 《脱颖而出》文言文翻译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