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有哪些
张桂梅人物短评如下: 朴实的语言,滚烫的旋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无私的品质。她才是那支燃烧了自己,照亮他人前途的蜡烛。在云南丽江华坪县的大山里,有这样一所免费的女中:女子免费上学,有的人还能领到生活补贴。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中学。 这所中学的一本上线率超过40%,本科上线率超过80%,位列全市第一,13年来她和同事把将近2000多名女学生送入大学,她还是华坪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妈妈”。 张桂梅送1645名农村女娃走出大山,还差点把命搭上。人们感谢她,她却说:自己做得还不够。 张桂梅校长,就做着一件最令人泪目、感动的事,那就是帮助女孩们走出大山,享受教育,让她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身患重病的她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她是女性力量的楷模、榜样。 张桂梅获得“七一勋章”,一番朴实的讲话,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满身贴着膏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大山孩子们的人民教师的高尚品质,她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 她所在学校的誓词让人印象深刻:“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2016感动中国人物有哪些?
如下: 郎平 事迹:女,汉族,身高1米84。祖籍中国天津,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 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 孙家栋 事迹: 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 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敏才孙丽娜
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僻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故乡师资严重缺少,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虽然已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诊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由于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耀,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得了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节衣缩食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其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周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每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心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敏才和孙丽娜2 2005年,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不顾亲友反对,毅然踏上前往贵州山区支教的旅途。“哪里艰苦就去哪里!”9年来,这对“超龄”志愿者相濡以沫,足迹遍布贵州3个市州的5所小学,把知识火种传递给了大山里的孩子。 他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退休了,是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奋斗了一辈子,有人就指望着退休以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早晨起来打打太极,上午喝喝茶看看报,下午找老朋友下下棋,晚上看看电视等,这是大多数人的'退休生活写照,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退休生活,无可厚非。 然而,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没有这样想,(当然他们本可以过上这种幸福生活)他们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余热,生活与生命才有意义。他们为此勇敢地走了出去,走出城市,来到边远的山区。他们不是为了索取而来,他们完全是为了奉献自己而自愿来吃苦的.。想起老作家巴金先生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到贵州来,很多东西都是自备,他们不需要当地政府、学校为他们服务,相反,他们是来服务大家的。 从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的行动中,我们突然看到,原来退休生活还可以是另一种样子的。相比于某些人,退休后就觉得失落,以前的权势没有了,自己似乎成了社会的边缘人,人生一下子陷入一种巨大的空洞与恐慌之中。这种虚无感其实也是自己造成的,那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他们没有想到,原来人生是可以持续发光发热的。 有作为的退休生活最宝贵。从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身上,我们看到比金子还辉煌的奋斗之光,这种光芒是无私的,是尊贵的,它让每一个受惠于它的人感到温暖,也让朱敏才孙丽娜两位老人的人生倍加充实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