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英语知识 > 正文
在历史进程中,玻利维亚国名是怎样得来的?
在历史进程中,玻利维亚国名是怎样得来的?
提示:

在历史进程中,玻利维亚国名是怎样得来的?

事情要从拉美独立战争中的大英雄玻利瓦尔说起。 西蒙·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土生白人的一个大地主兼资本家家庭。他青年时期曾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因家留学考察,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民推翻英国统治,赢得独立; 80年代,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90年代, 海地人民起义,赶走了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势力。这些胜利斗争为西属南美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1810年前后,拿破仑横扫欧洲封建势力,基本占领西班牙国土,西属拉美殖民地随即燃起革命烽火。玻利瓦尔积极领导了南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武装斗争。 1810年,玻利瓦尔参加并领导了委内瑞拉的独立战争。次年3月,他力促委内瑞拉首届国民代表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委内瑞拉共和国的成立。共和国被西班牙殖民军颠覆后,他同一批战友于1812年10月辗转于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卡塔赫纳,同当地爱国力量联合起来,打击殖民势力。年.底,他向新格拉纳达公民发表了著名的“卡塔赫纳宣言”,吁请新格拉纳达人民的支持。新格拉纳达国民会议决定接收他为新格拉纳达公民,授与他准将军衔并支持他进军委内瑞拉。 1813年3月,他率领1千余人打进委内瑞拉,在当地爱-国力量配合下于8月7日收复首府加拉加斯。第二共和国成立后,授与他“解放者”称号。市政会任命他为爱国武装总司令。因领导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1814年9月,第二共和国又被颠覆。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人民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支250人的精悍队伍,再次打回委内瑞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819年,玻利瓦尔率部从北部翻越安第斯山,解放了哥伦比亚。1822年,包括委内瑞拉、新格拉纳达、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宣告成立。玻利瓦尔被推选为大共和国总统和最高统帅。 1822年7月26、27日,为商定共同解放秘鲁等事宜,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二人在瓜亚基尔举行秘密会谈,事后圣马丁悄然引退,把权力全部交给玻利瓦尔。玻利瓦尔统领南美大陆革命武装力量,在秘鲁境内同西班牙殖民军展开决战。在1824年年底的阿亚库乔谷地会战中,打得殖民军全军覆没,死伤2千余人,生俘3千余人,其中包括殖民总督,14名将军、16名上校、68名 中校、284名少校及大批下级军官。殖民总督被迫签署投降书。玻利瓦尔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龟缩在上秘鲁的全部西班牙残敌,1825年4 月初,上秘鲁全境解放。 同年7月6日,上秘鲁国民代表会议在丘基萨卡开幕。8月6日,上秘鲁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玻利瓦尔一生参加过470多次战斗,为拉美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国民会议决定定国名为“玻利瓦尔共和国”,不久改名为玻利维亚共和国。这就是玻利维亚国名的由来。

玻利维亚地理位置与历史
提示:

玻利维亚地理位置与历史

地理位置   位于南美洲中部,内陆国。东北与巴西为界,东南毗邻巴拉圭,南邻阿根廷,西南邻智利,西接秘鲁。属温带气候。   东部和东北部大部分为亚马孙河冲积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60%;中部为山谷地区,属安第斯山东麓,农业发达, 许多重要城市集中于此;西部为玻利维亚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贝尼河、马莫雷河和圣米格尔河。与秘鲁交界线上有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为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可终年通航,是两国的交通要道和南美洲古文化的发祥地。东部和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向西部山地过渡到亚热带气候,内陆高原为山地气候。 历史   公元13世纪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 1538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史称上秘鲁。   玻利维亚于15世纪末被西班牙征服,隶属于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区。   在18世纪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玻利维亚被一位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来的民族英雄---玻利瓦尔解救而独立,所以国名便以他的名字为名。   1825年正式从西班牙独立,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经常和周边国家发生战争,因而失去了很多土地,有现今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和沿海地区,巴西南部,和巴拉圭北部。特别是在1879年到1883年的硝石战争,玻利维亚丧失其唯一滨海省份,包括重要港口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玻国自此成为内陆国家。   1825年8月6日宣布独立,为纪念解放者玻利瓦尔取名玻利瓦尔共和国,后改为现名。   1836年同秘鲁组成联邦,1839年由于智利入侵而瓦解。1863年,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省发现丰富的硝石矿藏。1879年智利出兵占领矿区,玻利维亚与秘鲁联合,同智利发生“太平洋战争”。1883年玻利维亚战败,将盛产硝石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割让给智利,从此成为内陆国。1932年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为争夺北查科地区的石油资源而开战,玻利维亚战败,丧失大片领土。   1952年4月爆发人民武装起义,民族主义革命运动领导人帕斯·埃斯登索罗就任总统。此后,军事政变频繁,政局长期动荡。 1983 年10月恢复民主政体。   2005年12月18日,总统选举举行。埃沃·莫拉莱斯以54%的选票赢得选举,并于2006年1月22日就职。

切·格瓦拉与卡斯特罗有什么故事吗?
提示:

切·格瓦拉与卡斯特罗有什么故事吗?

老去的卡斯特罗和永远的格瓦拉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样形容切格瓦拉比较适合吧。切格瓦拉协助卡斯特罗于1959年策动推翻巴蒂斯塔的共产主义革命,取得古巴政权,并被任命为国家银行行长兼工业部长,但他放弃掌握政权的优越生活。于1966年离开古巴,继续到民主刚果和玻利维亚策动共产革命,最终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武装人员抓获并处死,抓获他的人都佩服他的英勇顽强,所以他成为西方左翼自由主义青年和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的象征。切格瓦拉响应了卡斯特罗的号召参加了古巴革命,后来就离开古巴,所以他们在一起的故事并不多。相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的一生更具传奇色彩,也不是一两本就能说得完的。卡斯特罗老了。 自从2001年在公众场合晕倒,2004年又意外摔伤以来,这是他第三次入院就医了,美国也开始安排“后卡斯特罗时期”的对古巴政策。近半个世纪来,卡斯特罗已经先后和9位美国总统过招。尽管世界风云变幻,但是卡斯特罗仍然屹立不倒,想必上帝保佑的美利坚合众国很是郁闷。而今他们终于有机会了。只是击败卡斯特罗不是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而是年纪。 在出访阿根廷期间,菲德尔参观了位于科尔多瓦郊外的切·格瓦拉童年故居。看着他的战友童年时期的塑像,卡斯特罗开玩笑说:“切,你在哭?我可真不敢相信!”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共产主义分子,但成长于红色中国的我,毫无疑问也有着强烈的共产主义情结和英雄崇拜。而格瓦拉正是我偏爱的悲剧英雄,他曾在家信里引用《堂吉柯德》里的句子:我的脚踝再次碰到了罗西南特的肋骨,我拿着盾牌,重上征途。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向着风车发起冲锋的骑士。 卡斯特罗已经是风烛残年,然而格瓦拉却永远也不会老去。

切。格瓦拉 他的生平简介
提示:

切。格瓦拉 他的生平简介

切·埃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贵族家庭,毕业于医学院。1954年,他参加了危地马拉阿文斯政府抗美国干涉的斗争,后成为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于1956年11月和另外81名战友乘“格朗玛”号横渡墨西哥湾,登陆后只剩下12人。经过艰苦的跋涉,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著名的《论游击战》一书。古巴革命胜利后,格出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的职务,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与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65年4月,他突然辞去职务,前往非洲丛林,帮助当地的游击队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干涉。1966年11月,格瓦拉秘密转入玻利维亚的东南部,这引起了美国联帮调查局的恐慌,并为此训练了一个“特工营”,悬重赏跟踪格瓦拉。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拉伊格拉这个小山村被捕,玻利维亚军方政府征求了美国的意见后于次日将他就地处决,年仅39岁。此后30年,格瓦拉的死和葬身之地则成了美国和玻当局的最高机密。本书作者在南美生活了数十年,经过六年的调研写出了这部鲜活的传记,再现了格瓦拉光辉战斗的一生,和一些鲜为人知的隐秘。 格瓦拉去世后,他的精神成了指引世界各国青年前进的明灯,欧美许多国家的商人还把他的肖像作为自己商品的商标,足见其影响之深。

这里有图片和生平介绍http://etiandi.com/dispbbs.asp?boardid=20&id=14167

能简单介绍一下格瓦拉的生平事迹吗?
提示:

能简单介绍一下格瓦拉的生平事迹吗?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解析:

切·格瓦拉,一个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游击革命家,一个被誉为“共产主义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者,用他39年的短暂时光谱写了一部生命传奇。

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省。他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阿根廷人的格瓦拉,本来可以选择稳定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却抛弃了这一切,投入了拉丁美洲的革命烽火。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流亡时与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结识,从此加入了古巴的革命斗争。革命胜利后,曾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为了把古巴建设成为一个没有贫穷、没有剥削的新国家,格瓦拉多次出访国外,成了古巴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访亚、非国家回到哈瓦那后,古巴政坛上再未出现格瓦拉的身影。原来,这位天生的革命家已经辞去了古巴党、政、军的一切职务,去其他国家继续进行反帝斗争。这一切连他最敬爱的母亲都不知晓。

 格瓦拉在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说:“哪里有帝国主义,就在哪里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愈任何创伤。”而在他看来,非洲无疑是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最严重的地区。切·格瓦拉先在刚果东部金沙萨领导游击战争,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开展“游击中心”的革命活动。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击队伍被玻利维亚 *** 军包围,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维亚当局杀害,时年39岁。

 格瓦拉是个满怀 *** 的革命家,是一个为正义,为真理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写信给子女:“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身为阿根廷人,为了正义,他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作为古巴国家的开创者,为了真理,他放弃了已有的一切,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反帝的游击战争。他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传奇人物,总是不经意间给世人以惊奇,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悲壮历史。



 作为个人,格瓦拉是坚强、刚毅的。在两岁时,他患上了哮喘病。与疾病的长期斗争磨练了他超人的意志和信心。在茂密的丛林,方脸、白皙、剑眉、大胡子、头戴圆形软帽、右手握着冲锋枪、嘴里叼着雪茄的格瓦拉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游击战争,他被亲切地称为“红色罗宾汉”。临刑前,格瓦拉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退缩,“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这是一个英雄的声音,是一声为了真理而不屈的怒吼!

 格瓦拉牺牲以后,世界各国人们纪念他,出版了各种语言的传记、影视作品,怀念他、赞扬他。在世人眼中,切·格瓦拉已经超越了革命者的身份,成为追求真理、正义的理想主义者的象征,成为拯救人类于苦难的精神偶像。

格瓦拉的生平怎么样啊?
提示:

格瓦拉的生平怎么样啊?

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西班牙语: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通常被称做切·格瓦拉(西班牙语:Che Guevara),香港译作捷·古华拉。他是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格瓦拉于1959年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在其它国家继续策动共产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死后,他成为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格瓦拉死后,随着他的尸体的照片的传播,格瓦拉的事迹也开始广泛为人所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抗议将其杀害的示威,同时出现了许多颂扬他,和记录他生平以及死亡的文学作品。即便是一些对格瓦拉共产主义理想嗤之以鼻的自由人士也对其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他之所以被广大西方年青人与其他革命者区别对待,原因就在于他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业而毅然放弃舒适的家境。当他在古巴大权在握时,他又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高官厚禄,重返革命战场,并战斗直至牺牲。 特别是在60年代晚期,在中东和西方的年轻人中,他成为一个公众偶想化的革命的象征和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词。一幅由著名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在1960年为切·格瓦拉拍摄的生动的肖像照片迅速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图片之一。而这幅格瓦拉的人像,也被简化并复制成为许多商品(比如T恤衫、海报和棒球帽)上的图案。格瓦拉的声望甚至延伸到了舞台上,在蒂姆·莱斯和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贝隆夫人》中他成为了旁白者。该音乐剧讲述了格瓦拉由于胡安·贝隆的受贿和专制,而对贝隆夫人和她的丈夫感到失望。这个旁白者的角色是虚构的,因为格瓦拉与贝隆夫人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且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与埃娃·贝隆有关的事情是他在孩提时代曾经给贝隆夫人写过信,信中向贝隆夫人索取一辆吉普车。 格瓦拉的遗体,同其他六个一同在玻利维亚战斗的同志的遗体一道,于1997年被安置于一个叫埃内斯托·格瓦拉司令广场(Plaza Comandante Ernesto Guevara)特别的陵墓之中。该陵墓位于古巴圣克拉拉,2004年,大约205,832人参观了格瓦拉的陵墓,其中127,597人是外国人,包括来自美国、阿根廷、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游客。该处陈列了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道别信(信中,格瓦拉宣称他将切断与古巴的一切联系,投身于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运动)的原稿。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称许格瓦拉是“我们时代的完人”,格瓦拉的支持者认为,格瓦拉被证明是继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之后,拉丁美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格瓦拉无疑是拉丁美洲桀骜不驯、浪漫骑士化的游击战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继承人,在他前面则是卡兰萨、潘乔·比利亚和帕萨塔。当这个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端起长矛时,曼德拉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南非律师,越南仍然是个分裂的前殖民地国家,整个拉丁美洲被形形色色的军人独裁政府占据。在他死后,拉美的革命游击战争再没有能达到他期望的效果和高度。里吉斯·德布雷在《革命的革命》中强调,缺乏长期系统化的农村动员和结构严密的干部队伍,精英化、具备高度献身精神的起义者只是丛林中的一撮暴乱分子。1964年,阿根廷军政府消灭了马蒂赛游击队;60年代末委内瑞拉民族解放阵线因新总统雷奥尼的政治宽容改革而分崩离析,在哥伦比亚,“黑色骑士”费尔明·查理和“神枪手”马鲁兰达创立的“民族革命武装”也因既没有系统的土地分配纲领,也不愿意动员印第安原住民,始终未能摆脱殖民时代的盗匪形象。1968年,秘鲁游击运动领导人约瑟夫·汉森在第四国际大会上承认,拉丁美洲的游击革命主义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孤军作战,在国内无法发动农民,无法和教会、知识分子、工人达成任何一致,在国际上从未得到过莫斯科或哈瓦那的支持。 格瓦拉的牺牲与古巴式武装输出革命模式的暂时失败,反而激发着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公正的追求。从6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切的“新人”观念影响,智利的弗雷斯诺·红衣主教与尼加拉瓜的布拉沃主教,分别成为桑地诺、皮诺切特等军事独裁者最有威胁、最激烈的反对派领袖。而巴西的卢拉·席尔瓦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则把在拉美湮没已久的“民众主义”,与格瓦拉式的社会平均分配理想重新拾起,当作反击国际经济贸易不平等和自身经济结构恶化的全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