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罗蜜指什么意思?
六波罗蜜是指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 六波罗蜜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而后宣讲六波罗蜜。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又不能离开前五度,否则即是断学般若。佛在多部经中反复告诫切不可断学般若,果报在三恶道。 六波罗蜜 一、布施波罗蜜 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布施能够增长善根功德,治疗贪疾。对财物的贪著是世间最为普遍的烦恼,由于它会障碍我们得度,所以称作烦恼障。对治的办法就是财布施。无畏布施就是慈对众生如同对己,能够对治对妄我的贪爱和执着,增长慈悲。 法布施的含义很广,一切能令众生或减除烦恼或断恶修善或开智慧的布施皆是法布施。向有善根的众生择机转说经文是法布施,闻已有疑问为其讲解是法布施,与同修分享读诵书写佛经所得智慧是法布施,以自己所得智慧帮助众生离苦乃至得安乐是法布施。 二、持戒波罗蜜 持戒,是以十善业、八戒斋、五戒等律法为依据来护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如:《方广大庄严经》:“尸波罗蜜是法门。超过一切恶道难处。教化众生守禁戒故。”能于五蕴恶境现前时以深信不动于戒即是功德。 三、忍辱波罗蜜 忍次第有三种境界,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另外还有十法忍法。音响忍是功夫忍,柔顺忍是性德忍,无生法忍是功德忍。十法忍是智慧忍。 四、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对于求自度的菩萨来说就是不懈怠,不放下行持。如《方广大庄严经》言:毗离耶波罗蜜是法门,成就引发一切善法。教化众生除懒惰故。 五、禅定波罗蜜 禅即禅定,禅定即寂静。诸不善根寂静;诸不善根发起处寂静;一切色寂静;一切识寂静(前六识);有所有根寂静;一切尘劳想寂静;一切著寂静(前六识);一切相寂静;观心寂静、能观想寂静;一切觉寂静。 得一切不善根寂静,不住于寂静,是为禅定波罗蜜。如来地菩萨住于菩提一心故,能于五浊恶世不失于定,不住禅定而能游戏诸禅定。 六、般若波罗蜜 般若即是离妄。何以能离,不住妄心故。 以不住六识故,不著五蕴;不住七识故,离于五蕴,度一切有苦;不住八识故,离一切相,于一切法逮得清净;不住菩提一真如心故,离于身心,了知一真如心性同一切法性,得现清净圆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六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是:为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之所以没有在经文中直译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为“智慧”二字只能诠释出般若的一部分意义,却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远妙义。 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经典般若,也称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三种般若经;第二种,是基般若,也称本性般若,即一切万法的基础空性;第三种,是道般若,也即见道、修道等五道;第四种,为果般若,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 从证正法的角度讲,般若波罗蜜多有两个: 一个是能到达彼岸的智慧;一个是已到达彼岸的智慧。前者是道般若,后者是果般若。而《心经》是经般若,因为心经内容就是般若,是开导宣说如何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之文句。它是经,又是能够到达智慧彼岸的方便,属于教证二法当中的教正法。 能趣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能趣入智慧彼岸的般若,叫做道般若。通过现量证得万法体性皆空的智慧,能够到达菩提果位,所以称为道般若,也就是因般若。道般若属教证二法当中的证中法,不是佛相续的般若,而是圣菩萨相续中的般若。
《金刚经 》现存于哪里?
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金刚经》木刻水印版全卷。 《金刚经》是这部经的简称,在我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翻译,流传最广、我们经常见到的,就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版本,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大师的中文功夫很厉害,翻译经典主要以意译为主,文字优美流畅,我们中国人非常喜欢看他的译经。 经的梵语原文叫“修多罗”,原本是线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贯穿、摄持、契合,就是将佛一生所讲的法,结集成经藏保存下来,因此用“修多罗”命名,表示贯穿佛语,受持不失,上契佛心,下契众生之根基。 般若是梵语音译 ,意思代表智慧。但它这个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更不是聪明,乃是我们真如本性中本具的那种智慧,所谓佛知佛见。真如本性是实相般若,智慧是观照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如金刚一样锐利(能斩断一切烦恼)的大智慧,帮助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金刚经的意义: 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以前,从达摩祖师到中国以来,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那金刚经的作用就大了。这就是金刚经,它的功用就是让每一位学法的道友能够悟得的理、悟得它的体,能够见它的性。因为一般一切人类不能见自己的自性,以金刚无住无相为体,以悟理见性为法,先立理而后定法。 什么法?修什么法?见性法。见什么性?真如的本性。见真如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是我们每个众生本具足的。一切经所教导的语言、所立的文字,它只一个目标,悟得本性,见性成佛。所以不要从文字、不要从相上去学,金刚经是不立文字的,直指明心,见性成佛。 这是我们学禅宗的,说禅门一炷香,立地成佛,勿劳恳启,何假修证,这就是清净本具有的佛性。
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金刚经》由谁写就,已经无可查考。传入我国,在公元五世纪初,后来有多种译本,所据原本为一个。 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其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1996年尼泊尔机构宣布,经数国学者组成的考古小组发现,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生于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园,80岁时入灭,也就是前543年。公认的是,释迦牟尼很像孔子,“述而不作”。他所阐发的“教义”,都是口授,再由其弟子口耳相传。如此可知,所有佛教典籍,皆非出于他本人之手。很可能,也不出于他的“第一代”弟子之手。据说,释迦牟尼“入灭”后的第一个雨季,其弟子们在王舍城召开了第一次“佛教集结大会”。会上,优婆离长老提出了“律藏”经籍,阿难陀提出了“经藏”典籍,与会的五百名阿罗汉诵读通过。 以上二位提出的经籍,是口诵还是已经落于文字,很难断定,到如今并无可考之证。 插上一句,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佛经抄本,由国外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于阿富汗巴米扬,其约抄写于2-3世纪。 或曰,阿难陀所提“经藏”典籍中,可能包含了《金刚经》。这只是“可能”,即阿难陀不管是背诵还是记录,可能保留了最原始的相关内容。换个说法,公元前500多年的时候,已有了《金刚经》这种可能性太小。 《金刚经》之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请注意,这就涉及到“般(bō)若(rě)”一词何时出现的问题了。也就是说,《金刚经》或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在公元1世纪形成之后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