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十三个养生秘诀
1,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2,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3,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4,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5,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6,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7,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 *** 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2,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13,常散步
孙思邈教你如何养生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 是古代的医学全才,18岁的时候就立志学医,20岁就已经有临床经验,此后他结合自己生活所遇与古人的经典记录成册,编纂成书。孙思邈更对养生养老方面有着特殊的见解和方法。下面来看看孙思邈养生。 孙思邈教你如何养生 孙思邈于102岁的时候去世,足以看出其创建的养生之法有多厉害了。其研究的长寿心得可谓是用实例来验证了。大家都知道,孙思邈出生贫寒,自小体弱多病,终日以医药相伴,为了凑足药费几乎是倾家荡产,这样一个多灾多病的人活到了100多岁的高龄,不得不佩服其养生之法。孙思邈结合临床经验和古人的理论创出了自己的养生大法。 孙思邈采药图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如下: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这里的梳头是用双手梳头,先双手来回搓36下,摩擦发热后以前额为起点扫到颈部为终点,早一次晚一次,每次做10遍。这种可防止耳聋耳鸣,头疼,脱发等功效。 2.目常运:先闭眼,然后大力睁眼,眼珠从360度旋转,一圈后闭眼再睁眼,每天3次坚持锻炼能保护眼睛。 3.齿常叩:人有上下两排牙齿,让这两排牙齿打架,不要大力轻轻即可,上下互扣36下,能让头脑清楚,还能保护牙齿。 4.漱玉津:用舌头洗牙,将嘴合上,然后用舌头在牙齿的外圈移动,360度转12圈,之后会产生口水,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反方向进行,同样时12圈。还有就是牙齿的内部,舌头游走在上颚和下颚,同样的圈数,这样能强健肠胃。 5.耳常鼓:双手放在耳朵上,然后用力向内压,放手,重复10下,然后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这样能增强听觉。 6.面常洗:主要借助手部力量,双手互搓36下,产生热量,然后由上而下拂面,同时在中间鼻梁为分界线往两腮扩散,经常重复这个动作,能让面部几乎重新焕发光芒,减少皱纹。 7.头常摇:这主要是头部的,具体做法如健康歌中所唱,双手叉腰,眼睛微闭,将头自然垂下,从右开始扭动,到起点时为一圈,做6圈停止,然后反方向进行。这个动作能让头脑更加灵活。 8.腰常摆:这种方式类似于放松运动,手脚和身体有节奏的摆动,当右手往前时,左手在后,在前的手还要负责拍打小腹,在后的手负责拍打腰部穴位,50次为基准,然后反方向进行,这能保护肠胃,胃痛,腰痛等症状。 9.腹常揉:这个也是36下先搓手,暖后交叉放于肚脐眼上,以肚脐眼为中心点顺时针轻揉,范围慢慢扩大,做36下,这能保证一个好的消化系统。 10.提肛:深呼吸,让 *** 的肌肉保持紧绷状态,闭气,保持几秒钟后慢慢吐气,将 *** 肌肉慢慢放松,循环往复,20-30次最佳。 11.膝常扭:双膝并拢,身微曲,顺时针扭动20下,反方向20下,有助于强化膝关节。 12.常散步:腰杆挺直,全身放松,特别是饭后,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13.脚常搓:左脚配右手,右脚配左手,从脚跟一直搓到脚趾,来回36下,然后用大拇指擦脚心,共100下,对身体各个器官有着更大的功效。 关于孙思邈教你如何养生,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孙思邈是著名的医学家,他用一生研究出的医学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帮你延年益寿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相传他活到了141岁。孙思邈崇尚 养生 ,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 养生 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
下面是孙思邈的 养生 法, 我们也不妨拿来借鉴一下。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这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4)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5)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听觉。
(6)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7)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8)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 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 养生 功法。
(9)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0)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11)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画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12)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经常做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13)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2)暖手后双手轻轻用力同时向外抚摸。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和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乾隆最得意的 养生 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常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13、脚常搓 (1)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2)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妙诀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被誉为药王,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精于道家和佛家经典,他曾在太白山潜心修道,是气功 养生 的实践者。
他认为:“ 养生 要养性,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就是说人要 健康 长寿,须得修身养性,心地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也难保长寿。
他自己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人治病,不论贫富贵贱,都待如亲人;病人求医,不论昼夜寒暑,必亲往救治。
孙思邈曾阐述 养生 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他说:“此五者无于胸中,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 养生 之大旨。”
这种以性 养生 之法,则把修身养性放在祛病 养生 之前。如果人为世间名利而钻营,因内心喜怒而不平,沉迷于声色之好,耽溺于口腹之欲,内心就无法保持清净,自然难以养身;如果人能看轻这名、利、情、色、欲,心境达到淡然清净,此乃大自在也。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后,征召他做官,他推辞了。
孙思邈后来跟朋友讲:“再过五十年,会有圣人出现,我到时候会帮助圣人救助百姓。”
唐太宗即位后征召他到了京城,太宗看到他年轻的面容非常惊讶,说:“我听说有道之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原来修道的说法,真有其事呀。”
孙思邈的“十二” 养生 诀
“十二不”:孙思邈认为, 养生 必须抛弃日常生活中不利于 健康 的行为方式。
他提出“十二不”:“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当是“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
“十二少”:孙思邈归纳总结了 养生 “十二少”,他说:“养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十二多”:孙思邈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反对“十二多”。
他说:“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在此基础上,希望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
“十二伤”:孙思邈告诫人们:“深忧重悲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怒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强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喘乏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养生 贵在避免对人体身心 健康 可能造成伤害的一切不利因素。倘若“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都流传下来哪些养生之法?
在故里药王山仍有很多他的遗迹和纪念他的庙祠,可见人们对药王印象是十分深入的了。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感谢阅读和热心点赞。未经允许不得搬袭。却一直生不下皇子,李世民请了很多医生,但当时都是男医生,男女有别,而且病人又贵为皇后,所以都无法诊脉,只能靠察言观色来判断长孙氏的病情,所以很难诊断皇后的病情。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孙思邈。孙思邈从小就好学博闻,当时有人称他为“圣童”。他一生专心于医学研究工作,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征召他出来做官,却都被他找借口谢绝了。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是唐朝的一个道士,本人医术高明,曾经周游各地,救死扶伤,活人无数,在当时被人称颂,本人著有医术数十卷,其中最重要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成《千金方》。 医家把医术视若性命敞帚自珍, 百姓缺衣少药畏病如虎。药王以高尚医德行医天下,多次深入疫区扑灭疫情,并将其收集的灵验药方刻于石碑公诸天下,这些功德足以使药王不朽。少年好学,七岁能颂千字文章。《后唐书》记载他从小就被中国最牛老丈人的西魏重臣独孤信(三个女儿是三个朝代的皇后)看中称其为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