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描写“秋”的名篇,作者笔下的秋景朴素、真切、动人,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 作者对于所描写的秋景有着十分独到的选择:色、虫鸣、槐树、秋蝉、柿子、天色、牵牛花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异常生动,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浓厚的秋意之中。 在描写秋天的北京城时,作者突出了租住在破屋中人们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一笔带过,从而更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郁达夫的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在本文中,作者于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内心对故都的眷恋以及落寞之情,恰恰是他苦闷、孤寂心境的真实反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什么意思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文章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再从中外文学作品中颂赞秋的文字引发议论、探究秋给人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之感。终篇情不能已,以人所意想不到之笔,道出了读者心中共有的对于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其文清隽灵秀,自然真切,韵味深长,引人迷醉。 描写内容 作者以独特的感受,潇洒的文笔,亟写故都北京秋天的美,表抒对北国之秋的无限赞叹与眷恋之情。文章起落,均以江南的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地表现北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通篇文字,不向名胜佳景处着笔,却随手点染于北京普通人家、城巷里外处处可见的秋色秋意:从高远如碧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到细数槐荫间丝漏的日光、静对牵牛花朝阳的蓝朵,自然地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 又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衰声、秋雨的奇爽,以至雨后斜桥影里行人念叨秋凉的悠扬声调里,细品出了浓郁的秋味。 更由北方的果树,那普通的“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写出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