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说到文言文翻译,很多人回家觉得非常有难度。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多读多记,你就会找到翻译的突破口。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论诗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注释 】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国家。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 译文 】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 简评 】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论的文言文翻译
1. 古文中论的意思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吐蕃官名。意为臣。大相称“论茝”,副相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称大论、小论。以下又有内大相,称“曩论掣逋”,副相称“曩论觅零逋”,小相称“曩论充”,各一人。另有整事大相称“喻寒波掣逋”,副整事称“喻寒觅零逋”,小整事称“喻寒波充”,均任国事。总号称“尚论掣甫突瞿。” 2. 讲论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讲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两种,分别为讲谈论议和说长道短、议论。 1、表示讲谈论议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 译文:汉宣帝继承大统,继续治理汉朝的大业,也讲述宣扬儒家六经的思想,招选优秀特异的人材。 2、表示说长道短、议论 明·刘兑《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译文: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事情进退两难,怎么办才好? 扩展资料 讲论在其他文言文的应用及译文: 1、南北朝·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明·王鏊的《亲政篇》:“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译文: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译文:夏侯胜赞赏他的话,便给他讲授《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一直不倦地讲解经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讲论 3. 文言文礼论的翻译 原文出自《荀子·礼论第十九篇》,即:原文大意:礼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 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所以礼,就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肉类和粮食,五味调和,这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各种香木、香料,是用来满足人门的嗅觉需要的;精美的器物和华丽的服装,是满足人们视觉的需要的;各种乐器奏出动听的音乐,是满足人们听觉的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房屋,这是满足人们身体的需要的。 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给养,又要区别给养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什么呢?贵与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贫与富、卑与尊各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辂车,那蒲席,是用来舒适身体的;放置的各种香草,是满足嗅觉需要的;涂金的横木,是满足视觉需要的;那 *** ,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车子快行时,合乎《韶》、《护》的音律,这是满足听觉需要的;天子龙旗挂有九根飘带,是显示天子神气的;车轮上的卧犀、蹲虎,鲛鱼皮制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龙图,是显示天子威势的。 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辂车的马匹必须是训练有素,而且一定要非常驯服,这是为了保护天子的安全。谁懂得那舍生以求名节的人正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花费钱财正是为了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恭敬谦让正是用来为了实现安定不乱的呢?谁懂得那礼义规范和仪式是用来培养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们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贪图私利,这样的人—定会遭到祸害;如果只是喜欢松懈懒惰,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危险;如果只喜欢纵情享乐,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灭亡。 因此,如果人用礼义规范自身,那么,礼义与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随性而为,那么两者都会丧失。 所以,儒家可以使人两者兼得,而墨家则会使人两者兼失,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了。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 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把开国之君与天一起祭祀,诸侯不敢毁坏始祖的祀庙,士大夫有永恒的宗法,这是用来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 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社祭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则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贵卑贱的,只有尊贵的才能祭祀尊贵的,卑贱的只能祭祀睥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所以拥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的祖先,靠双手维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庙祭祀祖先。 这是为了区别功绩大的,他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大,功绩小的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小。在太庙祭祀祖先,要在樽里盛上清水,俎上放置生鱼,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汤,这是尊重饮食的本源。 四季时的祭祖,以清水樽为最高祭品,供上清水,再献上薄酒,先献上五谷杂粮,而后再供上熟米饭;每月的祭祀,进献不加调味的肉汤,供上各种美味的食品,这既尊重饮食的本源,也是便于祖先食用。尊重饮食的本源叫做礼的形式,便于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礼仪制度,从而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这就叫做最隆重的礼。 所以,酒杯里供上清水为酒,俎上放置生鱼,豆中先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汁,这都是上等的祭品,这种做法与太古时代的情况是相一致的。祭祀完毕,樽里的酒不倒尽;丧礼结束后,俎上的生鱼不品尝;三餐之后,不进食;这也是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举行大婚还没有去迎亲时,祭祀太庙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还没有进入太庙时,人刚刚死去还没有换上寿衣时,这些都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天子祭天时大车上素色的丝帘,郊祭时用的麻布帽,丧服中腰间系的麻带,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三年服丧,哭声没有曲折,唱《清庙》颂歌,—个人领唱而三人和唱,奏乐时悬挂一口钟,也崇尚使用拊、膈、瑟等乐器,还在瑟底通孔,使瑟音低沉。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一切的礼,开始时简略,以后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令人称心如意的地步。所以,最完备的礼,能够使感情和礼的仪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的是,或者感情胜过仪式,或者仪式胜过感情;再其次,就是又回到了太古时代的情况,它就只注重质朴的感情了。 天地由于它而和谐,日月由于它而明亮,四季由于它而更替有序,星辰由于它而运行正常,江河由于它而奔流不息,万物由于它而繁荣昌盛;人的喜好憎恶由于它而有节制,喜怒由于它而表现适宜;用它。 4. 论诗文言文翻译 清·褚人获《坚瓠集》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5. 文言文节选(孔子集语)孔子论水的完整翻译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6. 求文言文《唐太宗论止盗》全文翻译 司马先《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②不闭,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 *** 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注释]①[哂(shěn)]微笑.②[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③[野宿]在郊外露宿.[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论诗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论诗五首 清代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译文 其一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其二 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但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其三 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 注释 李杜:指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赏析 其二 第一、二句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其三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赵翼论诗》注释、翻译、赏析
赵翼 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导读】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市武进区)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其诗风格自然明畅,含蓄诙谐,好以议论入诗。作品主要有《瓯北诗话》等。 【原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② ,各领 *** 数百年 ③ 。 【注释】 ①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②江山:指江河山岭,这里泛指天地之间。代有:每个时代都有。才人:有才华的人,这里指诗人。③领:引领,代表。 ***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所以常以“ *** ”并称,后来泛指诗歌创作。 【译诗】 李杜的诗歌众人已传诵许多代, 到现在好像已经不感到很新鲜。 世间每个时代都会有英才出现, 各自引领着诗坛的风气数百年。 【赏析】 这首诗题为“论诗”,阐述的是“诗贵创新”的观点。作者赵翼是历史学家兼诗人,作诗长于说理。他的文学主张是作诗作文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文章万口传”是直接赞美李杜诗歌成就无人能及。但紧接着突然来个大转折,说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不新鲜了。原因在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天才的诗人,他们影响后世不过几百年而已,强调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这是一首纯粹议论性的诗,以所阐述的观点取胜。说理通俗,语言浅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对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