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位留名青史的明代太监,他们做了哪些事?
说起明朝宦官,大多数人想到的大多是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他们专擅弄权,党同伐异,为害朝廷,简直罪无可恕。但其实明朝历史上还出现过不少颇有建树的宦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郑和的功绩自不必多说。而《明史·宦官传》中也列举了三个评价比较好的宦官:怀恩、李芳、陈矩。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位宦官有何功绩,能在由文人撰写的《明史》上留下不错的评价。
1.怀恩“护贤臣,保太子”
怀恩,原姓戴,出身名门,受其族兄犯罪受到株连,因怀恩当时尚为幼童,得以免除死刑而被净身送入宫中,赐名怀恩。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在四十多岁时,担任成化朝司礼监掌印太监,行使批红大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执行。《明史》中曾说怀恩:“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就是赞扬怀恩在阉党得势时依旧直言不讳,维护贤臣,甚至为了维护太子被宪宗皇帝贬到了南京。孝宗初登基时重新召回了怀恩,怀恩“力劝帝逐万安,用王恕”,史书上也明确肯定了怀恩的功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
2.李芳“以能持正见信任”
李芳,穆宗朝内官监的太监。穆宗即位时,李芳就因持身中正而备受信任。而在世宗时期,李芳因上疏建议节俭工部开支而备受排挤。而当时宦官滕祥、孟冲、陈洪方“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而备受世宗宠爱,李芳便劝谏皇帝惹得皇帝不高兴,又在滕祥等人的陷害下被皇帝勒令去职闲住。《明史》中有记载,“二年十一月复杖芳八十”,但是李芳却没有什么确切的罪名,连刑部尚书毛恺都说:“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然而皇帝一句“芳事朕无礼”就把李芳禁锢了,这样一来滕祥等人就更加专横了。两年后李芳才获得释放,被发往南京充净军。
3.陈矩“祖宗法度,圣贤道理”
陈矩,嘉靖期陈矩只是宫内默默无闻一小宦,自万历十年被取任后,各种恩遇不断,扶摇直上,万历三十三年(1605)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东厂提督,成为是时最为权重的宦官。但是陈矩为人正直,以“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为内心操守。万历三十一年(1603)奉命与廷臣监讯“妖书案”,他秉正处理,绝不涉及无辜,对沈鲤、郭正域等贤臣的庇护及配合沈鲤谏言废止为时人困苦的矿监税使,使得陈矩为外廷称道,自然就留下了很好的评价。《酌中志》记载陈矩“菲衣食,淡滋味”,志趣高洁,不耽物欲,十分难得。
明朝宦官从小就会接受内书堂的教育,学的也是四书五经,圣贤道理。还有专门教授他们武功的机构。这样的制度下,明朝不乏品行端正,有所作为宦官,只是魏忠贤、刘瑾等奸臣的名头过于响亮,而像怀恩、陈矩这样的贤臣名声不响。
明朝:太监是怎样炼成的?所有著名太监都有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了的一类人。而对于这个称呼,大家也都十分熟悉,多数人在这个称呼面前还要加上一个死字,骂起来提神醒脑,铿锵有力,并且通俗易懂。 紫禁城 如何成为太监?——太监的招聘 实际上,在古代,至少在明代,要混到太监这个称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说你在家里,抄起剪刀或菜刀,吭哧一刀,就可以被叫做太监。 所谓太监,是宦官的首领,所以并不谁都有资格得到这个称谓。别说是太监,就算是想当一个普通的宦官都是不容易。 因为在明朝,宦官可是一个抢手的工作。因为科举的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而成为太监却是一个捷径。如果一个不小心,混成了首领太监,光宗耀祖自不必说,就连那些官老爷,面对你时,也都要恭恭敬敬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那一点小小的痛苦就慢慢地被人们忽略了。 可是就算你能忍住那一刀,也还要有点运气才能进宫,不要以为当宦官那么简单,这个职业也是需要经过挑选面试的。 故宫 官方的 *** 场所,比如净事房,只 *** 那些已经经过挑选的人。说句寒碜的话,要是人家看不上你,你连被 *** 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 *** 这个事情是有死亡率的,虽然后期官方人员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实践研究,存活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死亡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就算这样,在明代还是经常有人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 *** ,然后跑到北京去当太监。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没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当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贤)。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了子孙根。可到了后来又没能进宫,他们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到处游荡,这些人自然就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流民。 于是,到了明朝后期, *** 曾经发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严禁自行 *** ! 而现在看来,这条法令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怎么在太监之路上走得更远?——太监的级别 就明代而言,宦官级别很多,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刚进宫的时候,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可以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明代宦官十二监表 由此可见,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宦官有专门的机构,共有二十四个衙门,分别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其最高统领宦官才能被成为太监。这二十四个衙门的分工各有不同,不但处理宫内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 在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司礼监和御马监,因为这两个监局是权利最大的太监机构。 首先司礼监,是专门掌管内外奏章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明朝自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皇帝便把票拟的权利给了内阁,用以分担自己的政务压力,而自己保留了批红权。 而到了明宣宗时期,由于文件太多,朱瞻基没有时间看完,便会让司礼监的人按照票拟的内容,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利。 这个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司礼监秉笔太监。于是,天下唯一一个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太监的手中。 而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乱传圣旨,其下的官员想告状也告不了。因为你告状的奏折最多只能告到皇帝哪里,可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很有可能是你要告发的人,这状还怎么告? 但是秉笔太监却还不是权力最大的太监,因为在他的头上还有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印章文化十分发达的古代,你写的再多,不给你盖章你也没办法。 而一旦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如冯保和魏忠贤),那真的就是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是出自于司礼监,可谓是名监的摇篮。 其次是御马监,所谓的御马监并不是管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的,提到兵符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御马监也是个有前途的部门了吧! 虽然这里出的名人没有司礼监多,但也不少,比如像谷大用,汪直等,也都非常著名。 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成为了最显赫的太监部门,无数宦官拼命努力,都想进入这两个部门。 最后说一下直殿监和都知监,这两个监名虽然听着高大上,但是主要任务只有一个——清洁卫生。不仅条件艰苦,就连办公场所都没有,而且秋扫落叶冬扫雪,十分辛苦。 太监为什么会出现?——宦权的由来 一个职业的出现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那太监这一职业,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 太监的出现,源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 ”拔河比赛”。 明太祖朱元璋借助「 ”胡惟庸案”撤销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以后,相权就此旁落。 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不堪忍受政务压身的他,设立了内阁,帮助自己分担政务压力。 在随后的的历史中,内阁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内阁成员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几乎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利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 朱元璋是优秀运动员,体力好,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拔河能拔得过他。 朱棣是运动健将,虽然他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初期,阁员的品级很低低,他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的。 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强大,而内阁拥有的权利甚至超越了皇帝。 绳子那一头的力量极其强大,那些自诩无比正直的大臣有这充分的力量控制朝政,他们学识渊博,胸有谋略,精明强干,有同事,朋友,老乡。 而绳子的另一头,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而就在皇帝支撑不住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旁边站着一个人,于是对他对那个人说:「 ”你来,跟我一块拔!” 于是这个人就参加了拔河,并成为这场拔河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太监。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争斗,而这突然 *** 来的太监,可靠吗?可用吗? 而当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明白了皇帝能选择的就只有太监。而太监可不可靠这个问题,皇帝压根就没有想过。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很好,从小陪伴他一起长大,带着他放风筝,陪着他玩耍,十分顺从。很多太监自幼是和皇帝一块成长的,皇帝甚至会把他们当成亲人。试想,一边是陪自己长大的幼年玩伴;一边是表情严肃,经常呵斥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你会怎么选? 于是皇帝就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太监去制衡大臣。 如果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魏忠贤受到的宠爱而吃惊,也不会为了刘瑾等人的专权而愤愤不平。 宦权的出现,只不过是明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就算历史上没有魏忠贤,还有李忠贤,还有魏奸贤。 至此,太监被强行拉上了皇帝的政治战车,宦权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承德外八庙承德外八庙都是什么庙
1、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楹联2、承德避暑山庄外围明明是十二座寺庙,为什么却称为“外八庙”?3、清朝的八大山庄是什么4、承德的外八庙都哪八庙5、承德外八庙可以算卦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楹联中国历史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楹联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安远庙在绿度母佛像前的金柱上有一幅乾隆书写的楹联: 竺乾云护三摩峙 朔漠风同万里绥注释: 竺乾:印度的别名。 三摩峙:指普宁寺。因普宁寺仿西藏的三摩耶庙而建。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绥:安定,和平。释义: 西方极乐世界的祥云护持中的安远庙与武烈河对岸的仿西藏三摩耶的普宁寺隔河对峙,耸入云天。西北边疆广大地区的风尚和中原内地一样,祖国统一,和平安定。李建力事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明明是十二座寺庙,为什么却称为“外八庙”?在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分布着一组佛教寺庙建筑群。其中,位于避暑山庄北部、东北部山丘地带的有八座,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和广缘寺;位于避暑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和溥善寺。除了最后两座寺庙建于康熙年间之外,其余十座都是乾隆皇帝建的。这十二座寺庙通常被合称为“外八庙”,明明是十二座寺庙却用“八”这个数字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十二座寺庙全部都在北京的西大门古北口以外,其中有八座是喇嘛庙,在清朝归专门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管理,相对于北京地区的喇嘛庙,统称“口外八庙”。后来,人们往往用“外八庙”指代这十二座寺庙。外八庙有汉式寺庙、藏式寺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形式,规模宏大壮丽,分布错落有致。外八庙有不少建筑是对当时著名寺庙的仿建,可以说是清代前期建筑技巧和建筑艺术的集中浓缩。比如十二座寺庙中最辉煌、宏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是为庆祝乾隆皇帝60寿辰和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其中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建筑样式完全模仿了西藏的布达拉宫,因而又称为“小布达拉宫”。外八庙的寺庙大多缘山而建,高低错落。因为建筑大多位于山区,不可能像平地寺院那样采取中心轴对称的建筑方式,建筑工匠们便在寺庙布局上大显身手。比如,普宁寺的后半部分用19座大小不同的建筑组成一个庞大建筑群,整体布局仿照的是佛经所描绘的“坛城”世界,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总结:外八庙的主殿也不完全是传统的殿宇式建筑,好几座主殿采用了多层楼阁式建筑,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的普渡殿、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普乐寺的旭光阁等等,都是体形庞大的中空式楼阁。其中普宁寺大乘阁高达39.16米,在古代楼阁建筑中实属罕见。清朝的八大山庄是什么清朝的八大山庄是外八庙。外八庙包括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真武庙、万寿兴隆寺、普度寺、静默寺。外八庙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外八庙建筑特色外八庙中的主殿有好几座采用多层楼阁建筑的。采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镏金鱼鳞瓦覆顶,远远望去,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这与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寺庙建筑依山建造将轴线对称式和自由式布局结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来解决平面高差问题,叠置人工假山来增加空间趣味等。在平面比例关系上多次运用相似比例图形和矩形的构图,以获得和谐感。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制不仅应用了琉璃瓦顶、方亭、牌楼、彩画等汉族建筑传统手法,同时也应用了红白高台、群楼、梯形窗、喇嘛塔、镏金铜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承德的外八庙都哪八庙承德没有里八庙,只有外八庙。外八庙是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间陆续建成。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其中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外八庙不仅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承德外八庙可以算卦吗承德外八庙可以算卦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是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共12座,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它们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承德外八庙都是什么?
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1、溥仁寺 位于承德市街东的武烈河东岸。溥仁寺建筑形制为汉族庙宇的“伽蓝七堂”式,四周有护墙环。 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 2、溥善寺(现已不存) 承德溥善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溥仁寺东北侧,寺庙布局采用汉式寺庙建筑的传统作法,寺内中轴线上分布有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后殿,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廊房等附属建筑。 宽87米,长129米,占地11223平方米。东西内、外分两层围墙,内院前后分四进院落。 3、普宁寺 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 4、安远庙 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方向,武烈河东岸的冈阜之上。安远庙俗称“伊犁庙”,也称“金顶寺”,是河北承德著名的“外八庙”之一。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尔扎庙规则修建。 5、普陀宗乘之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 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6、殊像寺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西,狮子园北麓。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是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形制以汉族庙宇建筑为主。 7、须弥福寿之庙 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南坡,普陀宗乘之庙以东。 整个庙宇占地面积36700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朽、大红台、金贺堂、万德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主要建筑,沿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排列布局。 8、广缘寺 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水泉村位于普佑寺东,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题额“广缘寺”。 位于普佑寺东侧,是汉式庙宇,它的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均是以汉式传统宫殿建筑格局,以伽蓝七堂为主的寺庙建筑。广缘寺的特殊是因为它是一座由喇嘛为表示对皇帝的敬诚之意,个人出资建造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