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英语口语 > 正文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案
提示: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千古绝唱

  ① “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
提示: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我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 洋洋:广大。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解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今天要上《伯牙绝弦》,真是担心啊,对于文言文,真是一点底都没有啊!它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上课文之前,请教了办公室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古文教学,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