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成人英语培训网 > 旅游英语 > 正文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8)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8)
提示: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8)

  在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发展中,人文社会科学院扮演了“孵化器”、或者说是“老母鸡”的角色,今日清华众多的文科院系,多与它有着血缘关系。而今,几经裂变,不断壮大的人文、社会两个学院,终于可以独立门户。今日的人文学院,主体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组成,与老清华文学院神似。曾经的清华文学院,在新的世纪中,以“人文学院”的名义,浴火重生了。“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祝福新生的清华人文学院,能够“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甚至是“曾不能以一瞬”,然而,对一所仅有百年历史的大学而言,它又是一段并不短暂的时光。历史有它自己的逻辑,有它的偶然,1952年那次“调整”的功过,自有人评说。令人欣喜的是,一个真正的“人文”学院重生了,这多少意味着人文教育的认可与回归。

  冯友兰先生在《论大学教育》曾云,“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只在训练职业人才”,大学所训练出来的人“只有特殊机能还是不够”,他“还是一个‘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知识外,还养成一个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判断、对已往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有了清楚的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在接受已有的结论。”(冯友兰:《论大学教育》,《三松堂全集》)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动荡,当下又遭遇不期而至的浮躁,但动荡、浮躁过后,教育终将回归其本质,就是养育合格的“人”,而不只是听话出活的机器。科学技术也好,人文社会科学也好,终极的目的还是服务“人”的生命的需求,是让生命更加有尊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作为这个蓝色星球物种之一的人类更好地延续下去,而不是相反。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身的关注。

  今日的清华园,人文色彩日渐浓厚,道路有了“明德”、“至善”,食堂有了“观畴”、“听涛”,就连男女生的比例也日趋平衡,那些聪明绝顶的水木男生,也不再总是惊艳西邻湖畔上的女孩。谢维和先生在为《清华大学文科的恢复与发展》一书所作序言中说:“清华大学文科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清华大学文科的恢复与发展》,文前页3)相信,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清华文科,定能创造新的风流,清华园也定能恢复她曾有的人文厚重,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5)
提示: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5)

  20世纪上半叶的一批学者,他们从“封建社会”走来,本身就没有割断与历史的联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天然的联系。清华自国学研究院起,以王国维、李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即以探究中国文化为己任,不为“疑古”风气所动,“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为阐释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为后来者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而在留美预备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华,中西融会,更是其最基本的遗传基因,就连清华园中的建筑,也满是西洋味道。这种气氛熏育下的老清华各学科,形成“古今贯通,中西融会”的特点,也自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1949年中国的巨变,基本宣告了“美国模式”的民国高等教育的终结,“苏联模式”、“延安经验”成为必然的参照和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领域的改造,同工商业领域的改造一样,也是新政权巩固的必要手段之一,可以做历史的理解。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阵地,其被改造,也是此一大势下的题中之义。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前的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就颁布《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明令规定文法学院各系的课程,要“废除反动课程(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的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2日)。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课程改造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重申:“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藉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课程改革,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导。随之而来的,便是院系的调整。1951年11月3日到9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来年高等工业院系调整方案。1952年4月16日,政务院正式公布《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当天的《人民日报》为此刊发社论,称:“就全国的高等学校来讲,这个调整方案还只是初步的,只是一个开端。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还应该有准备地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工作:从学院的调整进到科系的调整,从工学院系的调整进到其他院系的调整,从重点的调整进到全面的调整,从教育制度的改革进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大幕,由此拉开。